帶量採購這一藥企“緊箍咒”又來了,近日有多個省份公佈集採相關藥品名單,藥價最高跌幅達98.6%,集採壓價也持續壓制醫藥板塊,近4個月生物醫藥指數大跌30%,有機構建議關注“自主定價“領域及創新型企業。
1.帶量採購常態化
新冠疫情短期加劇醫保支出壓力,老齡化趨勢下節約醫保開支必然成為長期政策,醫療醫藥領域的集採將成為常態。
近日,中西部五省區市首次聯合帶量採購常規藥品,共中選15個品種、187個品規,藥品最高降價幅度達83.54%。此外,山東省也完成了首批藥品省級集中帶量採購,39個藥品平均降價67.3%,最大降幅98.6%。
注意的是,2020國家醫保品目錄調整11月完成談判和競價,結果將於12月公佈。
2.集採壓價持續壓制醫藥板塊
8月初以來,生物醫藥指數已經跌去30%。
11月5日,冠脈支架國家集採中標價出爐,國家集採中標的10款冠脈支架,平均中標價格只有692元,相同企業的相同產品平均降價93%,最低中標價僅469元。受此消息影響,A股醫藥醫療板塊加速下跌,此外,11月25日“第二波醫用耗材集採來臨”的消息,再次引發板塊大跌。
除集採壓價影響外,1到7月生物醫藥指數漲幅高達120%,還有疫苗研究進展快速,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邊際減弱,經濟走好的預期開始增強,進而導致高估值的醫藥板塊出現估值迴歸。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國內帶量採購政策(集採)陸續出台並落地,化學仿製藥的集採已經基本覆蓋,高值醫療耗材的集採剛剛開始,生物製藥、中成藥的集採即將開始在帶量採購下加速推進。此外,其還表示,對集採政策免疫(幾年內不會被集採)的行業,這些板塊後續可能會享受更高的估值溢價。
3.帶量採購背景下,關注“自主定價“領域及創新型企業
平安證券認為,帶量採購模式下渠道價值被壓縮,而生產商的生存空間則與產品競爭格局息息相關。要想繼續在醫療器械,尤其是高值耗材領域獲得高額收益,最好的出路是擁抱創新。技術含量高、參與者有限的產品無論定價模式是否改變,都能享受局部藍海市場。是否具有持續創新能力,也應成為資本市場考察醫療器械公司時需要留意的關鍵點。
其還表示,帶量採購逐步推進,中長期建議關注“自主定價“領域及創新型企業。(1)控費背景下尋找自主定價權。隨着藥品及耗材領域集採的推進,“自主定價權”成為優質公司的稀缺屬性。創新和消費升級領域對醫保依賴度低,具備較高自主定價權。創新領域,建議關注新藥研發、 CRO、CDMO 以及核醫學,如恆瑞醫藥、 凱萊英、藥石科技、微芯生物、東誠藥業、科倫藥業。消費升級領域,建議關注口腔、眼科、醫美、輔助生殖領域,如正海生物、通策醫療等。
(2)藥品與高值耗材領域已邁入了創新時代擁有創新產品、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器械企業應得到投資者的充分重視。在標的的選擇上,我們認為應優先選擇:研發、生產、營銷、服務體系健全,實力雄厚的平台型企業,建議關注邁瑞醫療、威高股份等;或是創新能力業內領先,架構簡單運營效率高的技術開發型公司,建議關注心脈醫療、南微醫學、愛博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