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局面將三分天下。部分中小型銀行可能會積極爭取理財子公司牌照,或者與其他中小型銀行合資成立理財子公司,大部分中小型銀行理財將會轉型成代銷業務。
近日市場傳言,未來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將無法再新增理財業務。對於不少沒有達到標準的中小銀行而言,這意味着沒有選擇,必須逐漸壓縮存量最終退出理財業務,選擇代銷領域。
但對原先資產規模在300億-800億元之間的銀行而言,它們面臨着兩難選擇,一方面希望申請理財子公司,但是短期規模和其他指標尚未達到,另一方面疊加城商行不對間接投資等限制,只能看着理財業務逐步萎縮。
中小銀行理財困境
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將無法再新增理財業務消息一出,市場一片譁然。也就是説,沒有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將無法再新增理財投資,未來存量規模鎖定,只能逐步消化。
目前,我國共有27家機構獲批設立理財子公司,而根據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的回答,想設立理財子公司,銀行需風險管控能力較強、總資產及非保本理財業務達到一定規模。有業內人士估算,這意味着監管評級二級、總資產3000億元、理財500億元以上,中小銀行被打擊到一大片。那麼未來,中小銀行理財業務將何去何從?
這樣的轉變對於規模達25.86萬億元的銀行理財市場或許影響並不大,融360數字科技研究員分析師劉銀平告訴記者:“2021年6月末,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存續理財產品規模佔整個理財市場規模的比例為18.74%,且部分城商行會繼續向理財子公司遷移轉型之後的理財產品,中小型銀行理財規模佔比整體不高。”
但對於眾多中小銀行而言,衝擊力不亞於地震。
法詢金融資管研究部總經理周毅欽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未來,其實小銀行沒有任何選擇,只能逐漸壓縮退出理財業務,進入代銷領域。
“真正焦慮難受的是規模中型的銀行,上不去,下不來,和現在中產階層對孩子的教育焦慮問題很像。”他這麼打比方。
“對未能成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型銀行來説影響較大,尤其是理財業務規模佔其資產比例較大的中小型銀行,一方面會導致理財業務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很多資管部門工作人員面臨重新就業問題。”劉銀平告訴記者。
目前,已拿到批覆的29家理財子公司基本集中在中東部沿海大城市,以江浙滬、環渤海、粵港澳幾個經濟大區為主。
周毅欽認為,下一階段,理財子公司將探索逐漸向內陸地區延伸。從區域分佈來看,從當地省政府、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地方銀行、地方實體經濟的共同利益出發,如果條件允許,肯定是支持設立理財子公司的。
據統計,目前非保本理財達到500億元門檻且理財子公司沒有獲批籌建的銀行還有15家,按非保本理財規模從高到低依次為北京銀行、浙商銀行、上海農商行、天津銀行、貴陽銀行、廣州農商行、中原銀行、蘇州銀行等。
“如果兩至三年後,這些中部省份的理財子公司陸續獲批,最終將完成全國45-50家理財公司全面佈局,至此之後,基本告一段落。”周毅欽表示。
劉銀平也認為,未來的局面將三分天下。部分中小型銀行可能會積極爭取理財子公司牌照,或者與其他中小型銀行合資成立理財子公司,大部分中小型銀行理財將會轉型成代銷業務。
其實,即便沒有這次監管窗口指導,銀行理財也在逐步走入窄衚衕。自2018年央行出台補充通知,對於不符合通知規定的存量產品,銀行、理財子公司應當按照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和通知要求實施整改。年底過渡期結束之後,銀行、理財子公司不得再發行或者存續不符合通知規定的現金管理類產品。
這樣的引導在出台的銀行理財新規中也能找到蹤跡。“商業銀行可以結合戰略規劃和自身條件,按照商業自願原則,通過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也可以選擇不新設理財子公司,而是將理財業務整合到已開展資管業務的其他附屬機構。商業銀行通過子公司展業後,銀行自身不再開展理財業務(繼續處置存量理財產品除外)。”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金融監管研究院院長孫海波表示,當時,符合資管新規的新產品開始發力,大銀行為成立理財子公司開始做準備,大部分中小銀行決定放棄,待2021年底清盤後徹底結束。
尷尬的是懸在空中的中型銀行。“原先資產規模在300億-800億元之間的銀行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希望申請理財子公司,但是短期規模和其他指標尚未達到,只能堅持或者希望通過做大規模來向監管表決心。”孫海波表示,疊加城商行不對間接投資的限制,以及理財和其他資管合作(包括投資和投顧)的限制,近期關於攤餘成本法的使用範圍再次收緊,最終導致中小銀行未來存量理財陷入持續萎縮狀態。
理財子公司多方佈局
截至2021年6月底,我國共有27家機構獲批設立理財子公司。對於已經成立的理財子公司,它們又在忙什麼?
在獲批籌建的理財子公司中,有21家已經正式開業。截至2021年6月底,16家披露業績的理財子公司均實現盈利,2020年淨利潤合計達97億元。
據清科研究中心的報告,理財子公司正處於積極加碼權益投資階段,未來參與股權投資的方式方法將更加多元化,也有望為股權投資市場帶來源頭活水,目前10家理財子公司共投資19只基金和3家企業,投資金額超100億元人民幣。
“大多數理財子公司傾向於投資新設基金,但對於業績較為優秀的基金,理財子公司也在探索以二手交易或老基金新募的方式進入。例如,信銀理財投資上海半導體裝備材料產業投資基金、招銀理財投資君聯資本管理的君聯新海基金、工銀理財投資正心谷管理的上海樂永基金。”上述報告顯示。
最近,工銀理財、建信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四家理財公司獲得首批養老理財試點資格,獲批城市包含深圳、青島和另外兩座分別位於中部、西部的城市。
這四家理財公司最快將於本月下旬在試點城市發行養老產品,定開式和封閉式都將涉及。
“銀行在做養老金融產品方面有着天然的優勢。”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魏晨陽認為,一方面,銀行覆蓋的渠道比較寬,既能連接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又能連接普通客户;另一方面,銀行的儲蓄產品和理財產品沉澱了大量資金。
在近日獲批籌建的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聯合出資名單中,可以找到5家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的名字,分別出資10億元、持股8.97%。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在養老客户方面的挖掘與經營能力不容小覷。
完善理財公司制度規則體系
9月8日,銀保監會頒發《理財公司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進一步完善理財公司制度規則體系,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辦法》要求,理財公司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和管控機制。業內人士表示,現有的理財子公司基本上脱胎於銀行資管部,原有人員架構具有高度延續性,因此資產部門的設置也往往未經任何調整,被直接延續下來。
但由於理財子公司成為獨立法人後,需要自主承擔投資風險,分行原有各類風險緩釋手段無法在理財子公司產品上合規使用。在新理財模式下,“管道型”資產部門的經營模式面臨根本性挑戰。
某商業銀行資深宏觀研究員對記者分析,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一般來説是指理財產品由於底層資產問題而無法按時償還本金,目前國內處於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階段,理財產品與其他多元化資產關聯,理財產品流動性受其他資產影響較大,不論從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提升產品按時兑付能力),還是防範潛在風險傳染,確保金融市場平穩運行,都需要引導理財公司高度重視和加強理財產品流動性管理。
上述宏觀研究員表示,《辦法》推出後,將引導理財公司加強理財產品流動性管理,有助於加強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助力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從中長期看,有助於提升理財市場更加規範健康發展。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