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結構性行情的極致演繹,火了一些賽道,在公司股價走高之時,往往有人再添一把火。近日,有券商預測寧德時代2060年業績中樞,還有券商將其目標價一再調高。
然而,對一些見怪不怪的投資者而言,有的研報卻成了反向指標。研報看多即意味着提醒投資者,此時該保持冷靜了。有人認為,對於此類研報需要關注背後的推演邏輯;也有人認為,這個現象是市場多方推動的結果。對投資者而言,有深度的研究報告仍具有稀缺價值。
大膽預測引爭議
近日,某券商研報因為過於長遠的大膽預測而意外火“出圈”——站在2021年的當下,直接預測寧德時代儲能業務到2060年的營收中樞。
這並非孤例。日前,在寧德時代股價創下盤中歷史新高之際,還有另一知名券商趁熱調高目標價,研報中給予寧德時代2023年65倍市盈率的估值,目標價為754元,距離當日的股價還有37%的上漲空間。但從研報發佈之後,寧德時代股價便震盪下跌,最新股價494.11元,相較於高點已經跌逾15%。
這與半年多以前茅台的命運驚人相似。今年春節前,在茅台股價衝破2600元之際,有券商隨之抬升估值,將其目標價調高至3000元,並在標題裏喊出“三萬億從頭越”的口號。
然而,這份備受矚目的研報,隨即就遭到市場“打臉”。茅台股價在創下歷史新高後開啓了一路下跌的走勢,最新股價為1548元,若要達到上述券商所給的目標價,還需要接近翻倍的漲幅。
不少股民戲稱,這些在市場火熱時“火上澆油”的研報,已然成了反向指標。而對於上述頗有些博眼球意味的估值方法,某知名分析師直言:“我覺得買方也不會認可,大家都只是當個段子聽聽。”
顯然,作為用真金白銀參與市場的基金機構,面對這些研究結論,並不能簡單地一笑而過。對於諸如“2060年業績中樞”“運動式估值”等大膽預測,投資者該如何解讀?
灃京資本基金經理吳悦風表示,相比結論,更應關注研究員寫這份報告的思維和框架。以寧德時代某研報為例,核心所體現的是當前新能源整車的滲透率數據非常低,雖然汽車的銷售總量增速目前在緩慢下滑,但新能源車處於細分領域景氣度上行的特殊情況。研報所描繪的是一個在市場情緒極度樂觀或市場預期持續往上的情景下,估值上限能達到的量級。吳悦風表示,以新能源行業為例,其中一些細分行業的業績是能算清楚的,往後推三年估值也能看得懂;但另外一些細分行業短期內沒有落地的可能性,往後推三年甚至一年都算不清。
同時,對於賣方提供的研報,買方也並不十分關注賣方給予的買入或增持評級,以及非常見的估值方法。一位基金經理表示:“看研報時只關注其中的數據圖表,引用一些賣方數據,具體投資還是需要根據買方內部報告,通過自身的邏輯框架來得出結論。”
語出驚人意欲何為
細數這些語出驚人的研報,大多出現在結構化行情較顯著的時候,並聚焦於市場受寵的熱門賽道。而高調預測的背後,實際上是市場參與者利益的博弈。在基金經理看來,這樣的大膽預測早已不新鮮,背後的意圖也清晰明瞭。
北京某私募投資總監林洋(化名)調侃:“賣方肯定是什麼漲推什麼,比如某個交易日券商股漲停,晚上就出現一堆推券商板塊的報告。如果轉天該板塊大跌,就沒有人説話了。一旦接着上漲,立馬就上調估值。如果漲了一倍,今年的估值就不夠了,馬上看到三年後。”
他表示:“主要是因為看漲才是研究報告的終極賣點。買方其實更願意接受看漲的報告,由於A股做空機制不健全,即使賣方算出現在的估值太高,公開唱空股價,這份研究報告也沒有賣點。更重要的是,賣方要維護與上市公司的關係,即使認為估值太貴需要回調,也不會在研報裏公開透露。”
賣方面臨的隱形壓力也是上述現象的重要推手。一位私募人士表示,市場各方的壓力都很大,就像那些沒踩準風口的基金經理會被基民指着鼻子教他操作一樣,作為賣方的券商,壓力比基金經理更大,不順着風口推,沒有派點就不會有獎金。
不過,在A股結構化突出的市場行情下,許多行業數據表現一般,只有諸如新能源和涉及供給側改革等部分行業相對較好,且行業刺激因素較多,投資者也更願意為表現好的板塊買單,從而導致對高估值的容忍度普遍提升。某知名分析師表示:“現在許多行業缺乏景氣度,大家目光都聚集在新能源賽道,這些研報估算終值只是表達方式誇張了一些,而高估值的本質是在追求高景氣賽道。”
吳悦風認為,所有市場參與方都是這個現象的背後推動者。“國內的投資行業就像‘雞娃’的家長,普遍都有焦慮。為了吸引客户擴大規模,基金經理總是會想盡辦法提高收益率,押賽道就成了部分基金經理的手段之一,而很多個人投資者也非常偏好這一點。投資動作變形就推動了市場風格更趨極致,那麼賣方的行為隨之改變。”吳悦風表示,最終多方力量博弈形成微妙的平衡,也就不難解釋為何研報裏會出現透支未來的“運動式估值”。
賣方服務走向何方
對於部分缺乏深入研究、喊口號式的研報,有基金經理直接用平庸來形容其研究價值:“現在很少能碰到讓人覺得研究非常深刻的賣方。整體而言,賣方研究基本是全市場同步的。如果等到研報出來再去買,已經落後於市場了。”
吳悦風也表示,買方對於重倉的標的,需要特別深度的研究,這時候賣方給予的服務和支持未必足夠。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券商研報正在逐漸失去價值。在基金經理看來,券商研報仍然是日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參考工具,其主要價值在於提供基礎的研究框架。
在吳悦風看來,在一些特定的選股週期和選股時點,賣方的重要性就有所體現。例如,若需要選出某一行業中某個指標做得最好的企業,賣方涉及的寬度是更廣的。買方的人數比較少,除了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中等公募和私募配備的研究員也就幾十個,相比動輒近百人的賣方研究所,研究力量肯定不足。尤其是在當前上市公司越來越多,部分次新股基本面也不錯的背景下,買方全部覆蓋其實很難。
林洋也表示,在研究一家公司時,一般要先找兩三家券商來分別講解,接着由自身研究員再做深入研究。券商通過對行業的深度研究,可以在短時間內把公司歷史、管理層等基礎信息講清楚,然後投資人再根據自己的經驗加強研究。
某北京公募基金經理表示,有時候其持倉的個股一直下跌,但進行過基本面分析後也找不到原因,這時就需要和一些宏觀、政策方面的券商分析師進行具體討論。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券商研究所現在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引薦上市公司、組織定製化調研、專家訪談等方面提供服務。一位公募人士指出,現在賣方服務已經不是簡單的研究分析,還包括組織路演、調研、數據處理等服務。
而在多位基金經理看來,研究本身的價值才是關鍵。“組織調研、約見高管這些附加服務雖然也很重要,但只有重倉股或者重點關注的公司才需要深入交流,並不是對所有公司都需要這些服務。我們還是希望賣方對公司研究能更深一些。”林洋表示。
某券商首席分析師表示,賣方研究不可能消亡,目前賣方的問題是同質化研究過剩。市場需求還是有,只不過供給過剩。“買方研究水平的上升也和數量眾多的賣方研究相關,脱離了賣方研究,買方就是無本之木。打個比方,多家券商的行業分析師提供研究服務,對買方而言,能掌握的行業信息肯定比單一券商多很多。”他表示,當供給過剩後,若是碰上市場不好的時候,尾部的券商研究就會被市場淘汰,但市場若是變好,又有新的賣方力量加入。
上述知名分析師認為:“賣方服務已經出現集中化趨勢。隨着買方規模差異逐漸拉大,管理人向頭部集中,賣方的研究服務也隨之集中化。管理500億元規模的基金經理,得到的服務一定比管理50億元規模的更及時、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