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東煤炭集團礦區地處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地過渡地帶,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是國家級重點監督區域。30年來,神東堅持創新、協調、綠色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主動型綠色發展之路,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現代化煤炭生產基地,在荒漠化地區建成一片綠洲。
生態環境類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創造中國企業新紀錄99項,獲授權專利508項。
按照國家級綠色礦山9項建設規範,神東共有13礦(14井)全部建成綠色礦山,其中7礦(8井)入選國家綠色礦山名錄。
累計投入資金41.5億元 治理面積330km²
生態礦區的建設,基於“三期三圈”為主的生態環境防治技術體系的創新。“三期”以採前、採中、採後為時間順序,在採前進行大面積風沙與水土流失治理,系統構建區域生態環境功能,增強抗開採擾動能力;在採中進行全過程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利用,全面保護地表生態環境,減少對生態環境影響;在採後進行大規模土地復墾與經濟林營造,永續利用水土生態資源,發揮生態環境效益。“三圈”以中心美化圈,周邊常綠圈、外圍防護圈為空間結構,時空結合,構建持續穩定的生態系統,形成以“先治後採、治大采小、採治互動、以採促治、以治促效”為特徵的技術模式。
神東煤炭集團構建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空間結構,植被覆蓋率由3%提高到64%以上,植物羣落以油蒿為主的草本羣落演替為以沙棘為主的灌草羣落;植物種由原來的16種增加到近100種,微生物和動物種羣也大幅增加;改善了降雨量少且年內年際不均勻的現象,逆轉了原有脆弱生態環境退化方向,在荒漠化地區建成一片綠洲,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打造綠色礦井 資源有效利用
神東堅持 “源頭減少、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理念,統籌協調資源環境兩個要素,將煤炭開採中的五大要素轉變為資源要素。
礦井水實現全面達標治理與充分利用。創新三級處理、三類循環、三種利用的廢水處理與利用模式,在一個缺水地區建成了超10萬人生活、年超千億元產值的大型煤炭生產基地。三級處理即應用煤炭開採地下水保護關鍵技術,在採空區建成35座地下水庫,庫容總量3200萬立方,相當於2個西湖的水體量。地面建成38座廢水處理廠和3座深度水處理廠;三類循環即地下分佈式水庫、選煤車間、鍋爐房構成廢水閉路循環系統;三種利用即生產複用、生活日用、生態灌溉實現水的多種利用。
煤矸石實現源頭減量化與末端資源化。應用無軌膠輪化技術和無巖巷佈置技術,從井下生產源頭大幅減少煤矸石產生量;應用從“煤矸”置換技術將井下矸石直接充填井下廢巷和排矸硐室,實現井下矸石不升井;對於地面洗選產生的煤矸石,採取發電、制磚、填溝造田等方式全面資源化利用。
煤塵與煙塵實現全過程防控與全面達標治理。煤塵從井下到外運全過程防控,在井下采煤作業環境和地面洗選環節進行降塵全封閉控制,實現採煤不見煤;在裝車外運環節採用噴灑自主研發的封塵固化劑,每年可減少煤炭風損60萬噸。所有燃煤鍋爐煙塵全面達標治理,2014年來共淘汰替換103台,全面提標治理93台,全面達到相應屬地現行排放標準。
荒地與採煤沉陷土地復墾治理為林地與耕地資源。通過地質環境治理保穩定、水土保持治理減流失、土地復墾治理提質量,實現了土地資源修復利用,共改造與建成林地130平方公里,耕種土地3平方公里。
礦區生態林轉變為生態+經濟林。在採前大量營造防風固沙林與水土保持林,在生態系統持續穩定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沙棘等經濟林,種植大果沙棘255萬株,種植果樹90萬株,生態資源發揮了經濟價值。
當前,神東馳而不息地治理荒漠和沉陷區,綠色版圖持續拓寬,建成了上灣補連塔生態林、大柳塔東西山生態林,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神東生態示範基地,巴圖塔沙柳林基地,構建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空間結構,取得的顯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能源企業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保障生態安全貢獻了神東方案。(王超 張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