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前置倉的價值再評估

以前置倉作為核心業務要素的生鮮即配零售平台,現在主要是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兩家。美團買菜也可以歸入前置倉模式陣營,但是它的公司主體性質,更需要服從美團的整體業務的資源配置。這讓前置倉的代表品牌,還是要從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去看。

最近,每日優鮮再次宣佈融資,投前估值超過30億美元。而以往最遲4個月、最快1個月就完成一次融資的叮咚買菜,已經有10個月沒有新資金的注入。4月底正式在北京開倉後不久,市面上曾傳言叮咚買菜獲得新的融資。但是,叮咚方面證實否定了這個傳言。

現金流決定着實物交付型創業公司的生死線。不能及時完成融資的生鮮零售平台,影響力更為敏感。這會讓原本一路順暢、協同共進的發展節奏,全部顛倒為棘手局面。導致公司進入到擴張市場要花錢、拉新留存用户要花錢、持續保持業績規模才能撬動新融資的再花錢。

總之,融資不能斷,沒有新融資的生鮮創業公司,面臨的是生死線的考驗。就像2019年底多家關門倒閉的生鮮企業,無一不是倒在現金流問題。

此前,這兩家公司融資速度都是很兇猛的。從2014年到2019年,每日優鮮完成8次融資。而叮咚買菜在20182019短短兩年內,就已經完成了AB兩輪共計8次融資,總額超2億美元。

同為生鮮前置倉,二者燒錢擴張的速度不相上下。投資者們不管出於怎樣的投資考慮,都是希望自己下注的企業,能熬過生鮮創業生命週期的虧損階段,還能加速佔領更多市場,成為生鮮線上化賽道的第一個頭部型公司。

但是2020年是個特殊的年份。疫情是生鮮訂單量爆發的助推器,也是生鮮企業融資難的直接原因。能在這個堪稱資本寒冬的階段裏拿到新融資,這對每日優鮮意味着什麼?或者説對叮咚買菜又意味着什麼?

投資人選擇了每日優鮮

資本為什麼在這時候還在選擇每日優鮮?或者換句話説,一個生鮮電商平台想要拿到錢,這時候需要給出什麼關鍵條件?

首先,還是要有持續穩定的用户需求和購買行為。

社會基礎結構和人羣代際的變化,一定會帶來新的消費習慣。生鮮即配零售還是一個發展很初級的新業態,用户長期消費習慣能否與當前前置倉模式相契合,還有一些未知數所在。這個未知數表現出來的具體業務問題,就是如何保證用户與前置倉之間,建立起穩定持續的日常交易關係。

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主要從兩方面判斷這一點,第一看復購,如果用户年購買頻次不到20次,説明該渠道不是他的主要購買渠道,未來也不可能變成主要購買渠道;第二看用户長期留存,如果低於20%,那麼用户極容易流失,靠平台燒錢買流量的話,該業態也無法長期發展。

基於這些指標來看,2016年,每日優鮮就認為,自己的前置倉模式跑通了。那時,每日優鮮月度復購率為80%,老用户的購買頻次為3/月。近期,每日優鮮表示其核心用户,一個月內會在每日優鮮進行6.5次購物。

叮咚買菜對於復購率有一樣的重視,一開始就以“低門檻客單高復購”為特點。業務運營到第31個月時,平台的長期留存率達到38%,用户月均單量45次,老用户月均消費6.5次。

雖然兩家公司都並沒有將這些數據説的很直白,但基本可以得出,無論是有水果能力強項的每日生鮮,或是偏蔬菜運營的叮咚買菜,已經建立起初步的用户穩定交易習慣。

其次,在用户規模和營收增長上有持續擴張的能力。

我們知道,一個公司從出生到成熟要經歷模式驗證(實現單店盈利)、規模擴張、整體盈利的必要三個階段。而每個階段之間的跨越,都相當於公司需要經歷的“生死劫”。對於每日優鮮而言,20178月,每日優鮮宣佈在一線城市實現了整體盈利,2019年底,其在成熟區域已有10%的經營正現金流。這意味着,這家公司基本完成了第一個模式驗證的階段。

成立時間晚於每日優鮮的叮咚買菜,不具備時間的先發優勢,至今並未宣佈旗下業務已經完成單倉單區的盈利成果。

當然,這是叮咚買菜成立時間較短的客觀原因。20175月正式上線,叮咚買菜在3年內於上海、杭州、寧波、蘇州、無錫、深圳、北京7個城市開設了近550個前置倉;而每日優鮮從2014年成立至今,已經在20多個城市鋪設了超過1500個前置倉。無論是從規模還是範圍來看,每日優鮮佔優的先發優勢,會讓它有更早完成創業公司不同發展階段的優勢。

所以,從發展週期的角度來看,每日優鮮已完成了模式驗證,並在規模擴張上也有極大的優勢,這意味着它所承擔的風險更小,先發優勢與規模效應更大。

可以得出,每日優鮮與叮咚買菜兩個前置倉模式的生鮮電商,之所以在資本寒冬中會出現投資人區別對待,本質並不是它們品類優勢是水果還是蔬菜的差別,而是投資者需要做出風險更小的決策,投資一個結果更為穩妥的標的。

現金流的重要性

生鮮電商,是一個極其燒錢的生意。

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將其比作“撅着屁股撿鋼鏰兒”,指其具有規模大、價值鏈長卻毛利率低的特點。

先從生鮮的商品屬性來講,它在供應鏈、單品管理、庫存週轉、物流方面等所有零售要素上,要求過於複雜。與其他品類電商比起來,生鮮品類有必然很燒錢的幾個先天特點。

首先,商品極度非標,每種品類都有其不同的管理模型。比如,同為蔬菜類的綠葉菜與瓜果菜,管理與運營方法就完全不同,單品管理和運營成本、損耗風險太大;同時,要保證生鮮夠“鮮”,意味着其對物流、冷鏈要求很高;以及,生鮮還有無法避免的損耗率,15%左右損耗率已經是很不錯的指標了。

這些都是生鮮品類與生俱來的特點。整個品類從源頭到末端,整套能力全要以單品的形式一一獨自建立。能力建設週期之長,投資資金之大,轉化週期之慢,都是空前難度的基礎設施工程。

對於生鮮前置倉平台來講,燒錢的地方還多了一部分,就是前置倉這個保障即配能力的前綴必要條件。

為保證用户能在下單後半小時左右收貨,每日優鮮、叮咚買菜都通過建設前置倉來提高用户的消費體驗,解決了第一代B2C生鮮電商至今未能解決的即時性問題。

但這也意味着,前置倉模式在倉儲、配送、庫存管理方面的成本和難度,更多更重了。

同時,作為互聯網創業型公司,不斷通過各種手段補貼、發優惠券等,搶佔新用户,也是第一發展任務,也是非常花錢的投入。

這麼多需要燒錢的地方,導致生鮮前置倉公司高度依賴資本源源不斷地注入。一旦現金流斷裂,一切有利現狀轉眼變成不利問題。

現在很長時間沒有資本注入的叮咚買菜,自我造血能力如何呢?當然目前所有生鮮電商都處於整體虧損狀態,但仍然可以通過其公佈的數據判斷這個公司的安全週期。

截至201912月,叮咚買菜單月營收達7個億,日均訂單量超過50萬單,共開前置倉500多個,平均每個前置倉日單量為909單。

創始人梁昌霖描述了叮咚買菜較為理想的模型。即經營一年以上,每個前置倉日訂單量達到1000單左右,平均客單量價超65元,則在刨去履單成本後,每單的營業利潤可超3%,即可以賺錢。

目前,根據叮咚買菜披露,其成熟前置倉的客單價可達60元,單倉平均日單量可達2000單。這個訂單量,是讓行業很震驚,感覺很反常識的。當然,日單量很可觀的背後,叮咚買菜也沒有宣佈實現單店盈利。

這意味着,就算是成熟倉的客單價仍然不夠高,更不用説目前僅為40元的平均客單價。作為對比,每日優鮮在疫情前在一線城市的客單價已經能做到80~90元,其較大的盈利點在於進口水果和其他日常消費品和買菜場景的搭配。

對於叮咚買菜這個偏蔬菜的平台來説,客單價低也是意料之中的。但面對前置倉100平米左右的面積,300左右的SKU,以及單點對多點的自營配送團隊,低客單價很難覆蓋每個倉的前台投入成本。

蔬菜在生鮮品類中,尤其在家庭消費場景中,佔比遠大於水果。但是蔬菜的毛利水平不如水果,其購買人羣也和水果人羣有所不同,導致其市場價值深度的挖掘,一直很慢很不夠。還有,叮咚買菜似乎並不急着增加高毛利商品,或是擴展其他消費品類來提升毛利水平,而是專注於提高復購率。按照梁昌霖的觀點,只要實現“三大確定性”,即品質確定、送達時間確定、品類確定。在他看來,隨着時間的增長,每一個前置倉的單量、客單價都會得到提升。

前置倉的可能性前途

事實上,目前生鮮的各大流通渠道,傳統菜市場仍佔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即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城市規劃的調整等協力下,生鮮電商的市場佔有能力,仍遠遠弱於傳統菜市場。

這很有意思。中國家庭日常所需最高頻的兩大商品:生鮮品、快銷品。迄今為止,最大的出貨渠道,依然是基層而分散的菜市場和夫妻老婆店。

除了買菜的主要人羣尚未完全習慣線上下單的方式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消費者去菜市場所買的是一整套烹飪解決方案。比如做一道菜,需要買主料、配菜、輔料、調料等,用户可能只需要幾根小葱,一頭蒜,一小把香菜,就可以完成今日的菜餚。

但在生鮮電商裏,用户購買的是一個個單品,會導致線上買菜的單品規格,總是和中餐實際烹飪的規格要求不太匹配。還有其他包括損耗率問題,成本和效率的優化程度問題,都拖累了生鮮電商化、即配化等發展速度。

還有一個關鍵點:生鮮演化為今天產業內普遍的本地即配到家需求,並不會因為生鮮業務模式的差異,在用户側的體驗上也能拉開明顯的差別。

簡單的説,用户在手機上買菜,表達的要求和獲取的價值,並不因為這是來自前置倉、來自門店、來自團購、來自第三方即配平台,就有什麼本質差別。

本質的差別,還是在供應鏈上體現。而圍繞着着供應鏈做終極模式設計的生鮮企業,才能在把生鮮生意的幾個關鍵經營指標扭正。

讓用户願意在自己平台建立起完整的日常生鮮購買習慣,一舉解決拉新和復購的運營問題。

讓單品管理和全鏈路強控制的優勢,釋放繼續可以優化成本結構和升級履約能力的紅利條件。

讓完整的家庭日常購買需求和平台的供給能力打通,得以建立家庭日常購買一站式解決平台的完整體系,不再停留於單一生鮮品類的盈利瓶頸。

以及,前置倉本身的模式迭代進化,需要加速度探索了。至少要告別此前那種,前置倉重點太多集中在倉,集中在保障即配的工具型定位。而是試着探索,前置倉的前置,還能有哪些因為和用户的近距離,可以挖掘的運營和基礎設施價值。

最後,隨着人口結構與城市變遷的繼續演變,買菜這個場景的線上化成為全民常態。整個基於生鮮購物的生意體系,就有了社會化的全新局面。

至少,那種以前全社會當作民生基本工程,一起參與努力打造的菜市場流通模式。能夠複製到生鮮線上化的模式優化中,而不再像今天這樣,各家公司以一己之力,想完成一個此前全社會才完成的生鮮流通體系升級。

(來源:零售老闆參考 作者:趙小米)

文章來源:零售老闆參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99 字。

轉載請註明: 生鮮前置倉的價值再評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