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受權公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公告,根據公告:1年期LPR為3.85%,5年期以上LPR為4.65%,以上LPR在下一次發佈LPR之前有效。隨着公告的發佈,LPR已經連續5個月維持了不變。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市場利率下行期的結束。根據多家銀行的預測,下半年LPR仍有下行的空間,而貸款利率也將繼續下行。
疫情的影響與政策的引導,無疑是影響銀行貸款利率的最大因素。但實際上,各類型的銀行所受影響差異又很大,對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來説,不但要在讓利實體經濟中發揮帶頭作用,是否參照LPR也納入到了對其的考核當中。
2019年8月16日,人民銀行開始改革完善LPR形成機制,要求各銀行在新發放的貸款中,主要參考LPR定價,並在浮動利率貸款合同中採用LPR作為定價基準。根據央行的數據,截至2019年12月末,金融機構新發生貸款中,運用LPR定價的佔比已經超過了90%。自改革以來,LPR報價水平多次下降,2020年8月份報出的一年期LPR和五年期以上LPR分別為3.85%和4.65%,改革以來累計下降0.4個和0.2個百分點。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商業銀行這個有名的市場香餑餑的新聞,可以説引發了整個市場的廣泛關注,為什麼之前那麼賺錢的商業銀行,現在卻要開始在個貸利率上面打響價格戰了,最賺錢的銀行都開始貼身肉搏了,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明白之前商業銀行到底採用的是什麼樣的一個業務模式,中國的商業銀行和美國的商業銀行有着非常明顯的不同,這是因為在中國整個商業銀行體系。雖然從目前來看有着不少的市場參與者,但是整體上説,中國商業銀行都有着集中度較高的特點,工農中建交,幾乎已經壟斷了中國商業銀行的絕大多數市場份額。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於市場的高度集中化,其實讓商業銀行賺錢變得非常容易,特別在早期銀行憑藉自己的國字號優勢可以從中國的城市和鄉村地區吸收大量的廉價存款,然後再通過高價放貸出去,從而形成了鉅額的存貸利差,我們在本世紀的前10年,看到不少商業銀行都因為存貸利差賺得盆滿缽滿,以至於不少商業銀行的行長甚至説都有點不好意思公佈自身的利潤數據了,因為實在利潤太高了。但是這也導致了中國商業銀行形成了非常明顯的存在利差的依賴,中國的商業銀行都嚴重依賴存款和貸款的利潤,在這樣的情況下。單一的業務模式導致了中國商業銀行其實有着非常嚴重的潛在威脅。
其次,這些年隨着大量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中小商業銀行的崛起,其實各大商業銀行都已經開始進入了競爭白熱化的階段,本來商業銀行是有名的香餑餑,但是這些年來商業銀行卻陷入了紅海競爭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原先嚴重依賴存貸利差的模式實際上已經難以維持下去,我們看到這些年來各家商業銀行都面臨着巨大的壓力,一方面我們看到存款的成本在不斷上升,隨着貨幣基金的快速崛起,原先在想用那麼低的利率來吸引存款,已經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另一方面,市場的放貸主體也變得越來越多,我們看到大量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和消費金融機構都開始出現,市場上有着更多的放貸主體,這就導致了市場的需求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市場的供給者越來越多,所以導致商業銀行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第三,當前商業銀行陷入了個人貸款利率的價格戰,也是非常正常的一個現象,這實際上是因為整個市場都已經開始變成了一個激烈競爭的市場,那麼消費者的選擇餘地更多的話,就完全可以。在市場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對於商業銀行來説,雙方的競爭已經從價格戰開始進行了,多元化的競爭比拼的是服務水平,業務水平,以及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附加價值,所以當前的商業銀行競爭一定會愈演愈烈下去,這對於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説只會是好事,不會是壞事,而對於商業銀行來説,則是需要真正考慮一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是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