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
作者: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李俊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新冠肺炎疫情使這一變局加速推進,中國在這一時代變局中挑戰與機遇並存。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和環境,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基於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但這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對開放水平和開放質量的更高要求。那麼,如何才能更好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就需要我們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
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當前我國重大戰略選擇
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與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是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縱觀大國崛起歷程和經驗,可以發現,單純依賴外部循環,難以支撐大國的持續發展。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崛起中的世界大國,應當借鑑其他成熟的大型經濟體發展模式經驗,發揮我國國內市場優勢,形成可持續的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大國競爭與博弈更趨激烈,國際外循環受限受阻,外部環境倒逼中國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近年來,國際力量格局變化加快,我國在世界經濟舞台的地位進一步凸顯,個別霸權國家對中國發展的遏制無所不用其極,在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和經貿摩擦基礎上,屢屢對中國重點企業打壓和圍獵,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國際外部循環受限受阻明顯。同時,全球化遭遇逆流,WTO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挑戰,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全球經貿面臨的不確定性上升。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尋求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外部需求萎縮疊加國際經貿摩擦,要求我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受到疫情的嚴重衝擊。因此,我國外部循環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經濟全球化逆流的疊加影響。在此背景下,我國必須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我國要更加註重外部循環的質量,並通過高水平外部循環帶動高質量國內循環。當前中國已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這就要求對外開放要適應這一階段的發展任務,即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國內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激活內循環的發展潛能。《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要“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吸收借鑑國際成熟市場經濟制度經驗和人類文明有益成果,加快國內製度規則與國際接軌,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市場化改革”。可見,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即以高水平外部循環帶動高質量國內循環,就是以制度型開放,打通阻礙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制度性壁壘,建立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機制。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
首先,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促進國內大循環的首要任務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又以擴大消費需求為重點。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全球超大規模市場以及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我國要通過穩定和激活內需,擴大開放,吸引更多外資企業,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國內大循環的真諦是“開放”,即國內循環的生產、流通、消費全環節都在開放的環境中運行,吸引跨國企業把產業鏈、工廠、店面繼續留在中國,分享中國消費市場的蛋糕,才能提高國內市場供給質量,釋放國內經濟和消費潛力。因此,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繫會更加緊密,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將更加廣闊,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其次,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新格局,必須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必須首先鞏固我國參與國際循環的優勢,提升新形勢下國際外部循環的質量和水平。這就要求,不但不能自我封閉、主動脱勾,而且要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特別是要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升級。在制度型開放新階段,要求我國要進一步推進國內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國內法規和治理體系,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對接國際高標準的自由化便利化經貿規則,在更高水平、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上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已逐漸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價值循環的聯通樞紐,位於價值分工的中間位置,聯通着發達經濟體與亞非拉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合作,形成了全球價值循環的分工體系。未來,在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升現代化的經貿治理能力,對標國際先進規則,開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形成對外開放與國內改革、引進來與走出去、外部需求與國內需求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最後,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新格局,必須打破聯通內外循環的制度性壁壘。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難點在於改革制約內外循環聯通互促的制度性障礙,關鍵在於推進國內國際規則制度的銜接,構建現代化市場經濟治理體系,在制度型開放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具體來説,就是要對接國際通行做法,建立國內外相互銜接的經濟運行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以及自由化和便利化貿易投資合作政策,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這是建立國際國內循環相互聯通、相互促進的制度性開放的重要舉措。為此,需要建立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機制。首先,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要素市場體制機制改革,促進資本、技術、人才、數據等要素跨境流通的自由化便利化,着力引進國際先進生產要素,優化國內要素供給結構,促進國內產業升級,為國內大循環構建強大要素和產業支撐。其次,要繼續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在雙循環背景下更加強調開放的全面性和協調性,使企業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容易把參與國際循環的優勢轉化為參與國內循環的優勢。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