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內生產需求逐步恢復向好,外貿進出口穩步增長。7月16日,北京商報記者從海關總署獲悉,今年以來,各類助企紓困降税措施一共減讓税款523億元。專家分析稱,各類政策持續落地實施,給外貿企業帶來了“真金白銀”的支持。
自貿協定紅利落地
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通過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自貿協定紅利落地,實現減讓税款523億元。同時,積極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免除1.46萬家加工貿易企業內銷緩税利息4753萬元,落實各項進口降税政策,減税448億元。
據介紹,RCEP涵蓋人口超過35億,佔全球47.4%,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32.2%,外貿總額佔全球29.1%,能進一步促進本地區產業和價值鏈的融合,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強勁動力。
北京市B&R·RCEP創新服務中心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該中心從RCEP的角度來服務於企業,例如聯合海關對CBD區域的企業優先進行AEO高級認證,目前殼牌已經認證成功,僅加工貿易免於繳納保證金的措施就使殼牌2家開展加工貿易的工廠每年節約資金成本約300萬元人民幣。
助企紓困“組合拳”
7月1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2022年上半年進出口情況新聞發佈會上,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介紹,海關總署專門出台了促進外貿保穩提質十條措施和進一步助企紓困降成本若干措施,各地海關也結合關區實際和企業訴求,提出了854條的細化支持舉措,全力支持外貿穩增長。
為了進一步助企紓困降低成本,6月30日,海關總署又出台了包括減免滯納金在內的7條措施。據瞭解,海關總署對因疫情導致經營困難等無法按期繳税以及主動披露補税的655家企業,減免滯納金1.7億元
深圳海關對助企紓困措施解讀時介紹説,納税義務人確因疫情導致經營困難,自海關填發税款繳款書之日起在規定期限內難以繳納税款,但在屆滿後3個月內補繳税款的,海關可以依法減免税款滯納金。
措施還包括取消企業辦理退運貨物免徵關税和進口環節税專門申請的第三方檢測要求;免除企業辦理進境水果檢疫許可證提供存放場所證明材料;簡化進口塗料檢驗要求,不再核查《塗料備案證書》;調整優化進口原油、煤炭的檢驗要求等。
經營有改觀
此前,主營業務為出口毛絨玩具、聖誕禮品的深圳市萊文實業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林女士在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談到疫情後訂單數和企業利潤都大幅縮水。7月17日,林女士則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最近訂單情況有所好轉,“我最近接了一單5千件左右的訂單,比最差時只有50件訂單已有所改觀。”
不過,林女士也表示,目前該公司還面臨人手不足、訂單工期等問題。為了進一步提升訂單量,不久前,林女士的公司還開起了淘寶直播,希望能帶來一定流量增加定單。
在“引進來”方面,企業曾經面臨的難題也有了解決方案。
北京博樂德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小紅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此前國外轉運來的藝術品如果要到國內展出,需要繳納關税和增值税,共計14%-60%不等,而藝術品動輒上千萬元,給策展方帶來了很大的成本壓力。
不過,鄧小紅表示,隨着綜合保税區的設立,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綜合保税區是設立在內陸地區的具有保税港區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由海關參照有關規定對綜合保税區進行管理,執行保税港區的税收和外匯政策。“在天竺綜保區裏,國外展品可以馬上展示,不需要繳納關税增值税,這減輕了企業的經濟負擔,促進了國際藝術交流。”
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外貿企業還面臨着結算風險,匯率的波動可能會導致本來盈利的一單交易變虧損,對企業盈利影響很大,目前來看,國內可供企業選擇的對沖匯率風險的工具比較少,產品也不夠個性化,“不過我相信未來我國也會上市外匯期貨,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外匯業務的實際進行選擇,更好地規避風險。”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袁澤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