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派健康遞交赴港IPO申請,是“腫瘤臨牀試驗管理領跑者”還是

記者|黃華

編輯|謝欣

隨着移動互聯網、AI為代表的數字科技逐步滲入醫療領域,醫療大數據的價值迅速得到了產業界和投資界的重視。在這股風潮下,8月6日,醫療健康管理平台企業思派健康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及海通國際為聯席保薦人。

思派健康遞交赴港IPO申請,是“腫瘤臨牀試驗管理領跑者”還是

天眼查資料顯示,自成立以來,思派健康經歷7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投資、F-PrimeCapital、斯道資本、時代資本、平安創投、IDG資本、中電中金、雙湖資本等,披露的累計融資約人民幣35億元。當前,騰訊實體持股為27.67%。

官網資料顯示,思派健康科技成立於2014年,主營業務包括醫生研究解決方案(PRS)、藥品福利管理(PBM)及供應商與支付方解決方案(PPS)。不過,講醫療大數據價值故事的公司,思派健康並不是唯一一家。那麼,思派健康的特色又在哪?

業績方面,招股書顯示,思派健康營收在近三年增長迅速(具體情況如下圖)。2018年-2020年,該項數據達1.33億元、10.39億元、27億元。2021年第一季度,該公司營收為7.65億元,同比增長64.7%。

其中,PRS和PBM業務佔據了思派健康營收的大頭,2018年-2020年間,該公司前述兩大業務板塊合計收入,1.32億元、10.37億元、26.68億元,佔總營收比重約99%、99%、98.8%。但這兩個板塊的毛利較低。

思派健康遞交赴港IPO申請,是“腫瘤臨牀試驗管理領跑者”還是

雖然營收一路飛馳,但該公司目前尚未實現盈利(具體情況如下圖)。2018年-2020年,其除税前虧損額為2.42億元、5.96億元、10.41億元。2021年第一季度,其虧損飆至15.73億元。財務數據顯示,隨着公司擴充業務,其經營開支正在持續增加。前述4個時期,該公司銷售成本為1.23億元、9.57億元、25.13億元、7.14億元。

思派健康遞交赴港IPO申請,是“腫瘤臨牀試驗管理領跑者”還是

對於虧損問題,該公司在招股書中提示,“倘我們的收益增長率不高於開支增長率,我們可能無法實現及維持盈利能力。我們日後可能因各種原因而產生大量虧損,其中許多原因可能超出我們的控制範圍。”

與其他醫療健康管理平台公司相比,思派健康的一個特徵是其在腫瘤領域較專注。2020年,按收入計算,其在腫瘤SMO(臨牀試驗現場管理組織)市場排名第一。這也意味着,在其眾多藥品臨牀試驗管理項目中,必然包含眾多腫瘤管線產品。然而,腫瘤藥物的臨牀研發正是我國監管層當前重點關注的對象。

7月初,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審中心(CDE)一份《以臨牀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牀研發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過去10年,腫瘤藥都是研發熱點。而今,隨着政策對腫瘤藥物臨牀研發要求的提升以及行業對“不扎堆”的呼籲,腫瘤賽道在長遠範圍內迴歸理性是發展趨勢。由此,作為主營業務涉及腫瘤臨牀試驗管理的公司,思派健康該板塊壓力不會小。

對於前述風險,該公司在招股書中明確表示,“該等法規使我們的PRS服務面臨更高的要求,且該等法律法規的解釋及應用的不確定性可能對我們的經營和業務產生重大影響。”

並且,近年來,在該公司的營收構成中,藥品銷售收入的比重也逐步增加,招股書顯示,其PBM藥物於2018年、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個月,實現的收入分別佔總收入40.9%、83.1%、91.9%及92.1%。

看上去,自稱醫療科技、大數據公司的思派健康似乎也免不了走上“賣藥”的老路。

另一個風險點在於,該公司的業務佈局涉及臨牀試驗、藥物銷售、醫療保險等。在公司官網上,其保險業務包括補充醫療保險、高端醫療險、重大疾病保險、意外傷害險等。此外,其還有體檢服務和醫療健康服務。

而如此的業務佈局,雖然能更廣闊的覆蓋產業鏈各個環節,但不可否認的是其業務發展並不聚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02 字。

轉載請註明: 思派健康遞交赴港IPO申請,是“腫瘤臨牀試驗管理領跑者”還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