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資質這張“紙”,到底有多重要?
威馬創始人沈暉曾説過,如果沒有自己的生產資質,選擇代工生產,他會天天睡不着覺。
的確,以目前造車新勢力的“努力方向”來看,拿到生產資質應該是大家或遠或近的目標之一。
即便是那些已經憑藉代工生產,實現了產品落地的新造車企,也同樣如此。前不久,一直靠海馬為其代工的小鵬汽車,就通過收購福迪汽車拿到了自己的造車資質。
生產資質重要嗎?確實很重要,但卻無關生死!
因為有許多已經拿到了生產資質,不會因為“準生證”問題困擾的新造車企,卻依然要面對即將“黯然出局”的尷尬境遇。
博郡汽車,就是其中之一。
本以為即將步入“正軌”
在經歷了數次欠薪、裁員風波之後,造車新勢力博郡汽車似乎已經挺不下去。近日,有媒體披露了博郡汽車的一份內部“人力資源通告”,該通告顯示,由於現實問題,經研究決定,博郡汽車自2020年6月15日起,全員待崗。
而就在此通告發布的兩天前,博郡汽車創始人黃希鳴剛以一封公開信回應了公司的現狀。
“遺憾”、“艱難”、“痛心”、“歉意”是此封公開信內的幾個關鍵詞。
馬拉車市從中讀到的是,一個曾經懷揣着造車夢而入局的企業家,在充分體會了造車之艱辛、造車之燒錢過後,基於現實的“艱難”,或將無奈“停擺”的悲涼。
或許,博郡汽車本不該如此,至少業界還是有很多人曾對其寄予了“厚望”。特別是在去年9月,博郡汽車聯手一汽夏利成立合資公司,拿到了造車門票,獲得了生產資質。
可就在人們期待其即將步入“正軌”之時,卻收穫了這樣的結局。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博郡汽車或將是第一個正式放棄造車的造車新勢力。
尤可見,生產資質這張“紙”,或真的無關生死!
靠“代工”其實也可活下去
為何它們還要“執念”如此
按照目前已實現量產交付的造車新勢力的生產情況來看,在第一梯隊之中,就有兩家車企並不是靠着自建工廠投產,從而實現的產品落地。
江淮代工的蔚來、靠海馬代工的小鵬(收購福迪之前),不一樣活得挺好?並且牢牢佔據着造車新勢力量產交付前三的位次。
況且,通過收購或合資所取得的生產資質,註定需要付出不菲的代價。
按照博郡汽車與一汽夏利的合資協議約定,合資公司除了需要揹負一汽夏利的相關債務(約4.1億元)外,博郡還要為其出資20.34億元現金。
如此大的一筆支出,顯然博郡汽車本無力負擔。
據公開資料顯示,成立於16年8月的博郡從同年12月開始連續多年虧損,2017年營業收入1318萬元,淨利潤虧損3億元;2018年營收為 0.57 億元,虧損4.79億元。
另據北斗星通發佈的《關於2019年度業績預告暨商譽及資產減值風險提示性公告》指出,博郡所欠北斗星通應收賬款從2019年7月便開始逾期。
再看博郡汽車資金入賬情況。據天眼查顯示,博郡汽車共計完成了6輪融資,而最近的一次還是發生在去年6月。也就是説,博郡汽車其實早已“斷糧”。
一個連年虧損、不再受到資本垂青、“錢途”堪憂的新造車企,為何不選擇代工,從而快速完成量產交付。而是祭出“大手筆”,也非得拿到生產資質,甚至不惜揹負鉅額的債務。
這樣的“執念”,是否真的是明智之舉?
國家層面已多次提及鼓勵“代工”
但“買賬”的造車新勢力卻寥寥無幾
為了解決部分傳統車企產能閒置,造車新勢力又苦於沒有造車資質的現狀,國家層面已多次釋放了“鼓勵代工”的信號。
早在2018年12月,工信部就出台了《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辦法》。並在第四章第二十八條中明確指出,鼓勵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之間開展研發和產能合作,允許符合規定條件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委託加工生產。
而在今年2月下發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中,還將“設計開發能力”,修改為“技術保障能力”;後又在4月的修改意見公示中,直接將“設計開發能力”進行了刪除。
在今年全國兩會的第二場“部長通道”採訪中,工信部部長苗圩再次表示,工信部將進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有序放開新能源汽車代工生產,同時對有檢測能力的企業,實行自檢自證,減少重複檢測。另外,對於研發創新型新能源汽車企業,實行品牌授權試點。
不難看出,國家層面從政策到施行細則,都在釋放着“鼓勵代工”的信號。可遺憾的是,我們不僅沒有看到更多的“代工組合”出現,反倒是包括前期以“代工”模式進行量產的小鵬汽車等造車新勢力,卻慢慢開始從被代工轉向了自建、收購工廠,從而實現產品落地。
而例如博郡汽車這樣本身已經“錢途”堪憂的新造車企,也要削尖了腦袋搞到自己的生產資質,壓根沒考慮代工。
造車新勢力們的“不買賬”或許是因為代工模式中存在着諸多的問題,有的甚至還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可真的不是每一家造車新勢力都適合和有能力實現自建投產,從而獲得活下去的契機。類似博郡汽車這樣,“沒有金剛鑽也要攬那瓷器活”般的操作,到頭來也只能收穫這樣的結局。
代工與否?
這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選擇題
選擇代工,固然有利有弊,但對於不同的造車新勢力,其權衡的點也並不一致。
馬拉車市認為,不具備購買資質自建工廠實力的造車新勢力,選擇代工無可厚非,不一定非得為了那張“紙”,賭上自己的“命”。最終落得個活不下去的結局。
而像小鵬汽車那樣,通過代工生產實現了產品的落地,快速用量產交付完成了市場的參與,再行考慮自己來幹,或不失為明智之舉。
【小鵬汽車肇慶工廠】
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前期的選擇代工,對於小鵬汽車和海馬汽車而言,確實起到了“雙贏”的效果。這何嘗不是造車新勢力們的一種可參考路徑?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造車新勢力已近500家,毫無疑問最終市場會對其做減法,業內預計最後留下來的最多也就那麼幾家。
馬曰:
對於這場淘汰賽中的參與者而言,生產資質固然重要,但並非關乎生死,因為選擇代工已有成功的案例。與此同時,博郡汽車的造車“停擺”也展示了現實的殘酷與無情。
到底是為了那張“紙”打腫臉充胖子,還是更加現實地先把PPT進行落地,這是擺在每一個還未實現量產交付的造車新勢力面前的一道選擇題。找準自己的生存路徑,才有可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