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獲取券商牌照,是變局下的大勢所趨

商業銀行獲取券商牌照,一時間成為輿論熱點。根據媒體報道,幾大商業銀行中至少兩家或被選為試點,欲以此來打造“航母級”券商,以應對金融開放的新局面。

6月28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已關注到媒體報道,證監會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進和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關於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中。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衝擊。

商業銀行獲取券商牌照並非“空穴來風”。如在2015年3月份,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就曾公開表示,證監會正在研究商業銀行在風險隔離的基礎上申請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但政策落地尚無明確時間表。這實際上説明,證監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早就進入其議事日程,只不過由於多方面原因,並沒有正式落地。

其實,商業銀行獲取券商牌照不是什麼新聞。比如中行香港子公司中銀國際設立了中銀國際證券,並獲得了券商牌照;此外,2015年7月份,擁有香港券商牌照的交行全資子公司交銀國際收購華英證券獲批,成為商業銀行通過曲線方式獲取國內牌照的首例。

從今年4月1日起,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加深,外資可全面進入國內基金、證券、期貨等行業。以券商行業為例,從當初的入股到相對控股,再到絕對控股,及至如今的外商獨資券商的出現,券商行業正迎來大變局。而且,既然金融市場能夠對外開放,那麼也應該允許對內開放,允許商業銀行獲取券商牌照,亦是其中的應有之義。

對於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市場上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觀點認為,在券商的經紀、自營、投行、資管以及兩融業務中,商業銀行在多個方面已直接或間接地深度介入其中,根本沒有必要再向其發放牌照。還有觀點認為,國內券商已經達到百餘家,隨着今後更多外資券商的設立,券商數量已經趨於飽和,而市場蛋糕只有那麼大,銀行系券商的出現,必然會導致某些券商的日子不好過。為了生存與發展,不排除個別券商會鋌而走險,繼而再次引發行業風險的可能。

毫無疑問,反對的聲音並非不無道理。不過,如果僅僅侷限於此,顯然又是值得商榷的。個人以為,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一方面是券商行業優勝劣汰的需要。目前國內券商雖然有百餘家,但業務同質化非常嚴重,這也是券商行業的一大短板。同質化現象,既影響券商行業的發展,也對券商行業的業務創新形成障礙。近幾年來,雖然頭部券商開始出現,但券商行業的競爭仍然不夠充分。更重要的還在於,券商行業的優勝劣汰機制並沒有真正形成,這並不利於國內券商的做大做強。銀行系券商的出現,有利於改變這種狀況。

另一方面,也是打造“航母級”券商的需要。目前像中信證券等券商,在國內市場上無論是業績,還是規模等都處於頭部行列,但從影響力、市場話語權等方面,與境外着名投行相比,則要遜色不少。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以及境外大投行開始深耕中國市場,客觀上對於打造“航母級”券商是有迫切需求的。否則,我國資本市場的話語權、定價權就有可能旁落。在打造航母級券商方面,商業銀行具有一定實力。

從商業銀行自身發展看,發放券商牌照也有利於拓寬其業務面。根據規定,目前我國不允許不同的金融部門混業經營開展不同的業務,但隨着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的出現,混業經營已成趨勢。在國內眾多企業中,中國平安就同時擁有銀行、證券、保險牌照。隨着時機的成熟,商業銀行獲得券商牌照也將是遲早之事。

□曹中銘(財經評論人)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賈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28 字。

轉載請註明: 商業銀行獲取券商牌照,是變局下的大勢所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