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養蛙,隨緣記錄。”
在《旅行青蛙》貼吧裏,有一位玩家把自己蛙兒子的旅遊動態整理成了日記,每當青蛙旅遊歸來時,他便興致盎然地貼上截圖,和網友們分享青蛙的近況;沒回來時,他就轉而更新自己栽培的綠植:
從2020到2022,每隔幾個月,他便會更新一次動態,有時是青蛙歸來,有時是小草冒出了新芽,每次都只有幾句話和一些記錄狀態的圖片。
可以想象到的是,並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這篇帖子,因此他將自己的更新稱為“佛系養蛙,隨緣記錄”。
幾天前,他在最新的一條動態裏這麼寫道:
“我把蛙兒子忘了…先繼續扔着吧。”
在《旅行青蛙》推出近五年後,這是多數還在繼續遊戲的玩家真實的寫照。
1
由日本遊戲工作室Hit-Point在2017年底推出的休閒手遊《旅行青蛙》,可謂是次年的第一個“爆款遊戲”。
雖然內容簡單,玩法單一,但憑藉佛系放置的休閒玩法和清新可愛的畫風,《旅行青蛙》在2018年的頭一個月刷爆了許多人的朋友圈,甚至還讓從不玩遊戲的人羣瞭解到了什麼是“放置類手遊”。
但可以預見的是,《旅行青蛙》的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
由於遊戲玩法以放置休閒為主,內容無法支撐起社區的持續討論,再加上開發商為日本公司,所更新的景點和紀念品對於中國玩家來説略顯陌生,因此在經過了最初幾個月的火爆後,“蛙兒子”便迅速消失在了玩家的視線中。
如果你試圖在網絡上搜索“旅行青蛙”,就會發現多數內容依舊停留在2018年:
隨着“蛙兒子”的熱度散去,這款遊戲就像它的另一個關鍵詞“佛系”一樣,很少在網友的視野中出現,許多曾經的玩家也早已淡忘這隻四處旅遊,會為你寄明信片的小傢伙,但實際上,在這個互聯網無人注意的小角落裏,“青蛙”的故事還在繼續。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一位網友在《旅行青蛙》的貼吧裏曬出了自己和蛙兒子的新動態:
這位旅行青蛙的老玩家,帶着蛙兒子來到了現實中的麻塘革家寨蘆笙場,而且模仿遊戲中明信片的樣式,給自己的青蛙拍了許多“遊客照”:
在豆瓣的“旅行青蛙小組”裏,同樣有玩家在最近曬出了自己跟着“蛙兒子”四處打卡旅行的記錄照片,這次她打卡的地點是甘肅敦煌的月牙灣:
如今在旅行青蛙的玩家圈中,“帶着蛙兒子去旅行”已經不只是遊戲的宣傳口號,還是許多人身體力行的目標。玩家們會在旅途中帶上自己的青蛙玩偶,像真正的旅伴一樣拍照留念,並在社交網絡上分享自己的旅行見聞。
沉寂數年後,仍在堅持這款遊戲的玩家找到了“旅行”的新玩法,而這還要從一年前,這隻“青蛙”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開始説起。
2
雖然《旅行青蛙》在18年熱度最高,但當時的遊戲版本中,無論是青蛙遊覽的景點,還是旅途中給玩家郵寄的紀念品,都是以日式風格為主,對中國玩家來説,除了文化上的差異外,還無形中提高了實地遊覽的難度。
日式糕點“和菓子”
而在2020年底,由阿里巴巴代理的《旅行青蛙:中國之旅》正式與玩家見面,顧名思義,小青蛙的旅行地也從日本轉移到了中國。
來中國旅行的“蛙兒子”,除了加入讓國內玩家更有親切感的地點和紀念品外,自然也增大了玩家們對遊戲地點進行“實地考察”的意願。像上面提到玩家們之所以會在敦煌、貴州等地帶着青蛙“打卡”,就是因為在遊戲中,這些地點同樣是青蛙曾遊覽過的名勝古蹟。
其實無論國內外,但凡遊戲或者影視作品中涉及到了現實的地點或場景,或多或少都會觸發玩家們進行“聖地巡禮”的衝動,而對於這些順着遊戲找過來的遊客,只要當地的旅遊部門再配合投入,便很容易促成遊戲與旅遊產業雙贏的結局。
比如育碧的《孤島驚魂5》在設計時就將故事的發生地放在了美國蒙大拿州的西南部,雖然遊戲的地名“希望鎮”純屬虛構,但場景中諸如建築、道路、路標這樣的細節,則都是參照當地真實的景色設計的。
《孤島驚魂5》
在遊戲發售後,蒙大拿政府很快便和遊戲來了場夢幻聯動,不僅上線了一個名為“歡迎來到希望鎮”的宣傳網站,還將釣魚、打獵、遠足這些遊戲中的玩法改造成了現實裏可以體驗的遊覽項目,並在網站上重點介紹。
蒙大拿 宣傳網站首頁
這個舉動自然吸引了許多遊戲愛好者,甚至藉着遊戲帶來的熱度,育碧還曾在蒙大拿拍攝了《孤島驚魂》的真人電影,從旅遊景點到酒店交通,給當地帶去了數十萬美元的收入。
而在地球另一邊的日本,去年也藉着遊戲《對馬島之魂》的熱度,開設了一個名為“關於對馬島”的旅遊觀光網站。
網站不僅向被遊戲吸引而來的玩家科普了對馬島的相關歷史背景,而且無論是島嶼的特色景點、風土人情,亦或是當地美食,都做了非常全面的介紹。為了感謝遊戲對島嶼的宣傳,當地政府甚至還授予遊戲製作人Nate Fox“永久旅遊大使”的稱號。
網站介紹的當地美食——壽喜鍋
普通遊戲尚且如此,以“旅遊”為主題的《旅行青蛙》自然也能承載同樣的作用。
在2018年《旅行青蛙》爆火的那段時間裏,根據攜程顯示的數據,搜索“日本”相關主題的人比往常多出了一倍,而諸如京都、大阪、神户等地的相關訂單數也有過顯著增長,可見遊戲的影響力之大。
雖然數年過去,遊戲的熱度已然不再,且因為疫情的影響,出國旅行目前難度較大,但在這個時候,來到中國的《旅行青蛙》卻剛好填補了這一空缺,成為了玩家羣體中的一個文化符號。
3
在《旅行青蛙:中國之旅》的玩家社區中,你很難分清帖子裏描述的行程究竟是青蛙自己的經歷,還是它的主人也親身參與到了其中。
這種“聖地巡禮”式的帖子,在青蛙來到中國後,逐漸成為了玩家們的新話題。無論是青蛙的風景明信片,還是寄回的地區紀念品,在融入了更熟悉的中國元素後,無疑提高了人們“實景打卡”的衝動。
這一點在《旅行青蛙:中國之旅》啓動博物館聯動計劃後,體現得尤為明顯,除了以遊戲的形式帶動旅遊業,這款遊戲現在還擁有了更多具體的文化內容。
例如遊戲接連與江西、山東省博物館聯動,共同推出了一系列主題文創活動。除了常規的旅遊景點外,現在玩家的蛙兒子還會到全國各地的博物館中參觀;同時,遊戲內的紀念物品也變成了博物館內的館藏文物。
除了照片和紀念品外,通過官方公眾號發佈的虛擬門票,可讓青蛙進入到館內,同時玩家也能通過圖鑑瞭解到博物館背後的歷史故事與藏品資料;:
江西博物館的“雙面神人文創雪糕”
這樣的聯動,也讓玩家社區的討論話題從單純的旅遊記錄變成了博物館的“文物見聞賞”,在活動舉辦期間,微博上也多了不少親自到館內打卡參觀的記錄:
作為一個手遊的玩家社區,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人從單純地分享遊戲片段,轉變成了自己真正的“生活記錄板”。
以圈外人的視角看,現在的《旅行青蛙》已是個不太被關注的冷門遊戲,但就像這個遊戲從始至終的關鍵詞“佛系”一樣,無論是玩家還是背後的生態圈,總是透露着一種“平靜隨和”的氛圍——玩家各自分享關於旅行、盆栽、遊戲的各種心得。
我想也只有這種心態,才能沉得下心去觀察這只不知何時會回家的青蛙,觀察青蛙寄回的明信片,觀察明信片背後這些文物所走過的歷史旅程。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旅行青蛙》才能成為同樣平靜而佛系的博物館們最佳的聯動對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