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點擊 “關注”,會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獻給您!
有人説,一個家庭的廚房熱度,決定了這個家的幸福指數。還別説,這句話説得還挺有哲理性,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幸福就是油、鹽、醬、醋、茶。廚房不只是一日三餐的加工廠,更是愛情交流的新港灣,下班後最幸福的事就是兩個人一起洗菜、做飯、熬湯羹。這一日三餐,有人做出來就特別美味,有人做出來的菜就難以下嚥。這除了要具備一定的烹飪基礎之外,還要注意做飯的“7個壞習慣”,數數自己佔了幾個,為了家人健康要改正:
一、糖醋汁調味精
糖醋菜是一大類酸甜可口的菜品,人們在家調配糖醋口的糖醋汁時,經常放味精,這是大錯特錯的烹飪習慣。這一説起糖醋菜,人們一下子就想到了糖醋里脊、糖醋排骨、糖醋魚等膾炙人口的經典菜品。烹製糖醋菜品,這靈魂就是調配“糖醋汁”,除了適量糖、醋之外,有人習慣性在糖醋汁裏面調入味精,這樣就錯了。
味精的化學成分為“穀氨酸”,是一種酸性的氨基酸,有着天然的鮮香味道,是人們最常用到的增鮮劑。酸性的味精無法溶解在醋酸裏面,會以原形的顆粒狀存在,根本起不到增鮮作用。調配糖醋汁,應該調入的是雞粉,主要成分為穀氨酸鈉,是一種鹽,就能溶解在醋裏面了。
二、蒸饅頭不醒發
在北方地區,饅頭是最重要的主食,人們一日三餐離不開饅頭。蒸饅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二次醒發”,這決定了蒸出來的饅頭不死麪、不陰筋、不陰底,口感暄軟、麥香筋道。有人蒸饅頭,揉成生饅頭胚後,總喜歡直接就上鍋,沒有二次醒發這一步,蒸成了一鍋“陰筋猴”。
三、煎魚時亂翻動
俗話説:無魚不成席。魚菜在人們生活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也有很多人喜歡吃魚,也總愛做魚。一些比較經典的魚菜,像大千乾燒魚、紅燒鯉魚等,都要先把魚給煎一下。有人煎出來魚完美無缺、賞心悦目,可有人煎出來的魚殘缺不全、慘不忍睹。這主要原因就是在煎魚的時候,有人總喜歡亂翻動,才把魚煎爛。煎魚首先要保證魚身乾燥,表面沒有水滴,煎魚的油温一定要高,約七成熱。下入魚後,不要着急給魚翻身,待一面煎出金黃色的小焦殼後,再給魚翻一下面,絕對屢試不爽。
四、烹醋不調火離灶
醋溜菜品是很多人喜歡的一類,酸爽怡人,美味下飯。做醋溜菜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烹醋,才能把醋香完全激發出來。當烹醋遇到熱油時,沸點為70度的醋酸夾雜着熱油瞬間就形成氣霧,遇到明火立即着火。所以,烹醋時一定要把火調成最小火,還要鍋具離灶,下入食材後,等鍋內温度略微下降,再重新上灶烹炒。
五、熱油炒木耳
可能朋友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家炒木耳時,熗鍋後直接下入木耳就翻炒。結果,水發木耳遇到熱油便開始“噼噼啪啪”爆了起來,濺得滿灶全是木耳碎,也容易熱油燙傷人。所以,不管是炒制木耳的菜品,還是把木耳作為配料,都不能直接用熱油炒制。要調入清湯或清水後才下入木耳是最恰當的炒制木耳的方法。
六、調水餃包子餡下料酒
料酒是最重要的一種調味品,有着去腥提鮮的作用,是烹製肉類、魚類、海鮮類菜品不可或缺的調料。有人喜歡用料酒,包括調餃子、包子肉餡時,也喜歡調入料酒。殊不知料酒的去腥作用是藉助於料酒受熱揮發而帶走腥味;可是包子、餃子肉餡包入皮內後,是密封的空間,料酒無法揮發出去,去腥也就是無稽之談,反而還會給餡料帶來一股酸味。所以,調配餃子、包子肉餡時,切忌不能調入料酒。
七、把油加熱到冒煙才炒菜
有人炒菜,總是把油燒到冒煙了,才下入食材,這不是一個好的烹飪習慣。油温加熱到太高後,會產生出多種“致癌物”而引發人們健康問題。一般炒菜,油温有四五成熱,約120-150度下入食材是最佳火候。
炒菜的“7種壞習慣”,看看自己有幾個,為了全家人健康可要改。朋友們還有哪些炒菜做飯的“壞習慣”與朋友們分享呢?歡迎在下方的留言區積極發言。
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關注”我,會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獻給您!歡迎您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