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看我們的廚房新欄目food lab,在這個欄目裏,我們會拉着大廚,查文獻,做實驗,把一道菜鑽研到極致,讓你少走廚房彎路。難度會比廚房新手欄目高那麼一點點,每一道成品都好吃到可以開店哦!
夏夜,我們把廚房實驗的魔爪伸向了炸雞。
理由很簡單,就想看看,炸雞好吃的上限,到底可以多好吃。
還有就是,上一篇做實驗寫文章吃牛腱吃撐了。但炸雞就不一樣了啊!每天吃,吃再多,也吃不厭:)
夢想中的黃金炸雞,大概是這樣的:
脆皮金黃酥脆咔嚓響,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重
+
肉質鮮嫩,柔軟,咬下去會潺潺流油
+
味道絲絲入扣,最芯子裏的肉都是香的
再擠上酸酸解膩的檸檬汁,咬開炸雞的脆皮,灌一口冰啤酒……
埋頭在廚房炸了一星期,20斤雞腿,300+塊雞肉,熟練到可以直接去隔壁開封菜上崗。
整整一村子的雞腿子,都在這裏了!
用寫論文的精神在做炸雞
咦,剛才説吃不厭的那個,去哪裏了???
好在最後,夢想中的樣子,它都有:
還有一個好消息!我們試下來的最優解,意料之外都是最簡單操作的疊加——也就是説,最新手的小白也可以在家復刻出這款神仙炸雞。
想要多汁嫩滑,會biubiu流油的肉質!
挑一塊雞腿子,你就成功了一半
朋友們,想做出咬開就能飆汁的炸雞,買一隻雞全腿,進度條就拉了50%。
不騙你們!進行過大量實驗以後發現,選對部位是保證肉質多汁最好的秘訣。
豐富的脂肪、完整的雞皮能使雞肉在油炸後依然保持多汁嫩滑的口感。
去骨方法三步走,如果家裏有廚房剪,這個過程會更輕鬆。
沿着雞腿根部環切一圈,切斷根部筋膜
沿着L型骨切開,讓骨頭完全暴露出來
切斷關節與肉的黏連處
多做一步:把雞肉裏的小軟骨和多餘的脂肪去掉,保證更好的口感。
不建議你直接買超市裏處理好的雞腿肉。雞皮是使炸雞汁水飽滿的關鍵因素,現成雞腿肉很難保證雞皮雨露均霑,完整黏連在肉上。
去骨後的完整雞腿肉約重200克,建議切分成6-8小塊:切太小,汁水不易保留;切太大,不便於炸熟,切成一口的大小,最合適。
給自己比個ok,就知道一口有多大啦
一個醃漬配方+ 黃金醃漬時間比
讓雞肉的每一寸都入味
夏天吃炸雞,我們偏愛日式風格,鹹鮮、清淡、不油膩。
搜了很多資料和日本菜譜,上班時間觀賞了很多做菜綜藝。
最喜歡的是這個配方,適用於200克雞腿肉:
醬油和味淋分別賦予了雞肉清淡的鹹味和甜味,調動起了雞汁本身的鮮美;生薑蓉是靈魂,能消除油膩,還會帶來一點特殊的刺激感。
如果你喜歡更有罪惡感的吃法,可以試試看這個配方:
看了一檔美食節目,醃製雞肉的時候加入了蛋黃醬:據説蛋黃醬裏的油脂能使雞肉肉質更嫩、蛋黃能使味道更濃郁、醋能使肉質更柔軟。
路一老師毒舌上線:“説不定這就是商家為了讓他們蛋黃醬賣得更好而已……”
我們試了試,加入蛋黃醬醃製的炸雞,從內到外都散發着油潤的香氣,蛋黃醬就像各種調味料之間一個温柔的過渡,整體味道更加圓潤融合。
但這個配方也有缺點:雞肉會有一絲甜膩的後味,吃到後面會發膩。不怕胖的重口味選手,請隨意!
醃漬的第二個問題,怎麼讓雞肉更入味?
我們分別測試了醃製時間為10分鐘、1小時與12小時的雞肉的油炸效果:
可以明顯看出,醃製了12小時的雞肉醬油顏色更深
醃製12小時確實更入味,能放進冰箱隔夜更好。不過,醃製時間的長短並不影響炸雞的多汁程度。
從左至右依次為醃製12小時、1小時與10分鐘
多汁程度相差無幾
讓雞肉更多汁的另一個關鍵是什麼?請接着往下看。
一塊炸雞的靈魂來了!
恰到好處、金黃酥脆的神仙脆皮
本課重點來了,在這個部分,我們做了最多組實驗,痛失了最多的雞腿子。把常見的廚房裹粉都滾了一遍,甚至還試了各處搜刮來的“偏方”。
最後的脆皮,長這樣:
該怎麼形容它呢?處於一個酥與硬、厚與薄之間的微妙的平衡點上,是一塊真正能發出咔擦聲的神仙脆皮。
更絕的是,它在稍稍放冷後,外皮竟然還能保持原有的脆度,也不會因為放冷而加重油膩感,簡直是大夏天跟朋友一起閒聊喝啤酒時的絕配。
這個配方,用的不是單一的粉類,而是用不同粉不同比例混合,打組合拳。
配方在這裏:50克土豆澱粉+40克麪粉+10克玉米澱粉
這個配方來自日本唐揚協會。對,日本人有個專門的炸雞協會:)
這個組合拳打得還真不是玄學,每部分都在發揮自己的作用:
土豆澱粉的特點是粘性強、脹性大,用來掛糊,使面衣與食材本身不輕易分離——效果可以參考鍋包肉:
玉米澱粉的特點是吸濕性強,經油炸後口感較為酥脆,效果參考松鼠鱖魚:
跟只用玉米澱粉的炸雞相比,541的面衣更薄、粉感相對不明顯,肉汁也更豐富;而跟只用米粉的炸雞相比,541的面衣又更有存在感,且不會有咬不斷的“韌性”;
跟只用麪粉的比起來,541更酥;但又不至於像加了蘇打粉的一樣,外皮過於蓬鬆、酥鬆有餘而脆感不足。
黃金541:害,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至於怎麼裹粉?
大家去網上搜搜看炸雞裹粉手法——複雜&簡單的,玄學&不玄學的,有些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誤入太極拳教學課堂的,我們都試了。
好消息是,最簡單的就是最好用的。
一放、一埋、一抖——三個動作,就能完成日式炸雞的裹粉步驟。
注意要儘可能抖掉多餘的麪粉,
麪皮才能擁有日式炸雞的輕薄爽脆。
這種手法炸出來的面衣,非常輕薄酥脆。
不裹蛋液、不掛麪糊,面衣的口感才會足夠清爽;儘可能抖掉多餘的麪粉,才能最大程度突出肉汁的豐盈與鮮美。
還試到其他幾個裹粉方式,也各有亮點。
如果你喜歡幾乎沒什麼存在感的麪皮,可以在裹粉時直接將醃泡汁與澱粉混合,這樣炸出來的麪皮是所有實驗組中最薄的:
如果你是開封菜炸雞的擁躉,偏愛厚一點的炸雞皮,可以先裹一層蛋液再裹粉,這樣炸雞的麪皮還會有濃郁的蛋香:
如果你想擁有像旺旺雪餅上那層雪花一樣的顆粒狀脆皮,可以先在炸雞表面裹上一層蛋液、一層面粉,然後將少量水分次加入到土豆澱粉中、攪拌成顆粒狀,再讓雞肉裹上一層顆粒狀澱粉:
這些白色的顆粒狀“雪花”內心中空,有着非常蓬鬆的口感,咬下去會發出“shua”的聲音
終於到了高潮部分:
炸出脆皮爆汁的雞!!
這可能是廚房新手最害怕的寬油環節,你心中也許有很多問號:
冷油下鍋還是熱油下鍋?炸一次、兩次還是三次?油温多少?怎麼測量?
我們在試驗了若干種油炸組合後,認為這是使雞肉最多汁嫩滑的油炸方式:
熱油下鍋
炸兩次,第一次160度油温炸至8成熟、表面呈淺黃色
第二次180度油温復炸至表面金黃酥脆
第一次油炸的目的是讓食材斷生、定型。但如果此時油温太高、食材水分過快流失,就會致使食材口感變老。將雞肉炸至8成熟後,應先將雞肉靜置兩分鐘左右,等待餘温將雞肉加熱至全熟。
第二次油炸的目的是為了讓食材表面更加酥脆,此時就需要較高的油温與較短的油炸時間。
如果家裏沒有測温槍,可以用剩下的裹粉捏一個麪糊團團:
160度油温測量方式:將麪糊滴入油鍋,麪糊沉到鍋底後逐漸浮起,並慢慢變色
180度油温測量方式:麪糊滴入油鍋,沉到中間後迅速浮起
終於,迎來了炸雞的高光時刻。
熱油裏撈出一朵金燦燦的炸雞,面衣上的油花還在滋啦啦雀躍着。
忍一下,等它稍稍放涼、外皮水分進一步揮發後,炸雞就到了最完美的口感。
忙活了一星期,對這麼多雞腿痛下殺手,手心都是炸雞味兒的。吃到這一口, 肉汁流淌,還燙舌頭,啊,人間好值得。
收好小卡片,這個夏天,
希望你也能遇見自己的完美炸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