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是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啓、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然而,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著名詩人在死因上卻留給後人巨大的爭議。
李白之死 李白是醉死的?
第一種觀點,也是學者們普遍認為的觀點是李白是病死的。這一觀點認為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李陽冰是李白族叔,他的文集《草堂集序》中也寫道:“陽冰試絃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唐代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序》雲:“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李白死後二十九年,劉全白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1年)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也説:“君名白,天寶初詔令歸山,偶遊至此,以疾終,因葬於此。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李白死後一百多年,著名的學者皮日休在《七愛詩》中也曾説過“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古代文獻所謂“疾亟”、“賦臨終歌而卒”、“以疾終”,都明白地告訴人們,李白是病卒的。
還有一種觀點是李白不是病死,而是醉酒後溺死。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李陽冰《草堂集序》説“疾亟”,劉全白《李君碣記》説“疾終”,範傳正《李公新墓碑序》説“卒於此”,都不説得的什麼病;為他撰集序與撰墓碑者也從未言及,而到了一百多年後,皮日休《七愛詩》中才突然冒出個“腐脅疾”,顯然這值得我們懷疑。
由於李白一生嗜酒如命,號稱“醉仙”。他的眾多作品也以酒為題。如《將進酒》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敍贈江陽宰陸調》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贈劉都史》有“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訓岑勳見尋就元丹邱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有“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李白的死很可能與酒有關。五代時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記載:“(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這種説法認為李白是醉酒溺死的,北宋初期梅堯臣《採石月下贈功甫》一詩説得最為明白:“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説李白醉中在船上以手於江水中戲弄月影時,翻身落水溺死。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也有“一朝人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之語,可見,他也認為李白是醉入水中溺死。元朝時候的學者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説:“(李)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謝家青山,今墓在焉。”
那麼,李白可能不可能像這些人記載的那樣是溺死呢?假若是溺死,為何時人並不加以記載?有學者認為“溺死在封建時代被認為‘橫死’非‘善終’,依古禮屬不祥,親友不能弔唁,還有礙子孫前程,為了掩飾真相,往往當做病故。於是,既顧及忌諱又不甘造假的親友提筆行文之際未免躊躇,不得已而閃爍其詞。”劉全白於李白死後二十多年撰寫《碣記》,當時,李白的兒子伯禽仍然在當塗,於是劉全白恐有礙伯禽及子孫前程,為他避諱而寫作“疾終”。其他的人也因為這個原因閃爍其詞。
對於李白有可能溺死,杜甫在冥冥之中彷彿有預感。他在“三夜頻夢”李白之際,作《夢李白二首》,反覆提出自己的擔心:“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杜甫深知李白嗜酒,也知李白晚年正“病起暮江濱”。但醉與病都不使他擔心,唯擔心有舟楫失墜的可能。這種擔心不能説事出無因。起碼可以説是杜甫在往年與李白交往的實踐得出的體驗。李白之死難道真的被杜甫的擔心所言中嗎?
正史中的《舊唐書》和《新唐書》在提到李白之死時,都一筆代過,並沒有説明李白的死因。《舊唐書》只説李白是醉死於宣城的。那麼是醉而病死的,還是醉而溺死的呢?人們不得而知。或許是人們不願憑弔溺死之人而説李白是病死的,或許是古人不願面對李白病死的結局,寧肯認可他入水捉月、仙遊羽化也未可知。兩種死因都難以排除。如今看來,解開李白死因之謎並無多大意義,倒是唐代項斯《經李白墓》裏面的一句話“醉死此江邊”很值得後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