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是一門學問,如何做才是真養生?

養生,就是頤養生命。但就養生的方法而言,不同人有不同説辭。比如:醫家有醫家的説法,佛家有佛家的説法,道家有道家的説法,養生家又有養生家的説法,民間也有民間的説法。究竟哪家方法是真養生?目前還沒有定論。

醫家講陰陽,因而在食材的選擇上就要陰陽平衡。醫家又講營養合理搭配,因而在吃的問題上就要五色俱全,葷素搭配。醫家還講運動,因而運動又變成了養生的時髦詞。佛家講病由心生,於是,修心就變成了養生的標誌。道家又講辟穀,因而辟穀又變成了減肥和養生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可是,吃喝養生的人,吃來吃去又放棄了。運動養生的人,動來動去又累倒了,累死了。修心養生的人,修來修去身體又特別弱。説辟穀養生,只能堅持數日,不能能持之以恆。因此,究竟怎麼養?還需要探討。

養生是一門學問。學問,學問,就是要在問中學,在學中問。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問以求之,學以致用。然而在養生問題上,學和問還遠遠不夠,原因就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明出來哪個方法是真的。因而就要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即實踐才是檢驗養生方法的唯一標準。

早在1838年德國的植物學家施萊登就發現了植物是由細胞構成的;1839年動物學家施旺又發現了動物也是由細胞構成的;1858年,魏爾肖又發現細胞是通過細胞分裂產生了新細胞,併名為細胞學説。恩格斯把細胞學説與能量守恆定律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説並譽為19 世紀最重大的科學新發現。

凡是學過細胞學的人都知道,細胞生存在組織液,組織液是細胞的外環境,組織液的營養和氧氣是靠動脈血運送,組織液的尾物是靠靜脈血運走。因此,一個人的血循環,即體循環、肺循環和微循環的狀態,就是細胞生與死的關鍵,當然也是養生的關鍵。

凡是學習過生理學的人還知道,人體都有儲備功能,即多餘的營養會以脂肪形式儲存在體內,因而人吃多的時候變胖。在食物不足的情況下,儲存在體內的能量又會調出來供細胞所需,此時人又會變瘦。因此,人無論是吃多還是吃少,都不會影響到細胞代謝。

養生是一門學問,如何做才是真養生?

基於這一原理,無論是日中一餐、日中二餐、日中三餐、還是日中多餐,都不是問題。這就要看體力消耗了,如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一日三餐或者多餐;體力消耗不大的人一日兩餐或者三餐;沒有體力消耗的人,又日中一餐。如佛家的過午不食,就是因為憚坐沒有體力消耗。

相反,如果體力活動少,還一日三餐,或者多餐,餐餐都吃到撐,結果一定會變成大胖子。這樣,富貴病就會上身。難怪食補和藥補最後又都變成騙人之舉。

運動是體能的應用和發揮,是在鍛鍊肌肉和關節承載能力,也是鍛鍊心功能和肺功能,因而就是消耗,並不是養生。那些以運動為生的運動員,最後又有幾個不是病纏身?

筆者在實踐中已經證明:影響體循環、肺循環與微循環的因素:一是地球引力,二是肌肉張力,三是微循環血管收縮力。引力作用於人體,高位組織必然血少,低位組織必然血多;張力作用於肌肉,肌肉與肌周組織必然會血液分佈不均;人還有七情六慾,濃情烈欲不能自拔,緊張地神經系統就會促使微循環血管收縮,並導致微循環血流減少或中斷。

養生是一門學問,如何做才是真養生?

正是因為人體存在着這樣的三種力,人的內環境才複雜多變不穩定。那麼,養生,養生,養什麼?養的是數十萬億細胞!而潤養數十萬億細胞的唯一方法就是讓血循環正常,讓組織與器官的血液分配正常,讓人體數十萬億細胞代謝正常與和諧。而不是其他。

要讓數十萬億細胞代謝都正常,就要克服三種力對血循環的影響。以睡覺翻身為例,翻身就是讓血少的組織變成血多,讓血多的組織變成血少,即通過翻身,讓血供均衡

可是,人白天直立,頭部血少,下腔和下肢血多,誰又用倒立或頭低位的體姿去中和?去均衡?即讓血少的頭部變成血多?讓血多的下腔與下腔變成血少?正是因為多數人都不會中和,也不知道中和,因而人才會隨着年齡增長,生白髮、變禿頂、生耳鳴、變耳聾、生腦萎縮、變花眼等等。同樣,在下肢和下腔,又生腎病、生前列腺肥大與增生、生宮頸肥大與增生、生靜脈曲張與痔瘡等等。

人白天直立、運動和久坐,肌肉是緊張的。誰又會想到用蜷曲的方法讓肌肉放鬆下來?讓血液分佈均勻?人白天直立,肌肉是緊張的,夜晚還直體卧,肌肉還緊張。這樣,多年後肌肉與肌周組織就會因血供異常、細胞代謝異常,導致肌功能異常。正常的人彎腰、駝背、歪脖子,關節炎、肌無力、四肢僵硬,拿不動胳膊、拿不動腿等等,都是肌肉與關節血供異常的果,也是細胞代謝異常的果。

養生是一門學問,如何做才是真養生?

人生氣或驚嚇時心率會飆升,血壓也飆升。可是,就在心率與血壓飆升的同時,微循環血管還收縮,臉色蒼白、四肢發抖或胃疼、肝疼、心絞痛等等,就是例證。嚴重的時候,人還會失眠、癲癇或抑鬱,甚至是精神分裂。這些又都是微循環異常的果。

筆者的試驗又證明:地球引力和肌肉張力是通過失諧的體姿起作用,微循環血管收縮力是通過失諧的心態起作用,因此,一個人日常生活中的體姿和心態就是健康、亞健康和病態的標誌。當然也是養生的突破口。

要想讓不同組織器官的血液分佈均衡,就要克服這三種力對血循環的影響。可是,人又是直立動物,直立、運動和久坐又不可免。這就要在直立、運動和久坐過後,或在睡眠的時候用倒立、頭低位和蜷曲的體姿進行彌補。人又是情感豐富動物,只要是外環境發生變化,心就波動。有波動,就不能平靜。

常言説:刀口藥再好,也不如不拉口。因此,要避免直立體姿和心波動帶來的傷害,就要少立、少動、不久坐,並且在睡眠的時候採用頭低位,在此基礎上,還要心平靜,不波動,一切事情都看得開。即使是波動,也不要超過3分鐘,3分鐘過後,再恢復平靜。人只有這樣,才能叫真養生。由此不難看出,修心也是養生方法之一,其目的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即不讓周圍的人事物擾亂自己的心。

和諧是健康之本,也是養生之本。日夜交替叫陰陽和諧;白天工作,夜晚睡眠,叫自身和諧;直立與倒立交替、直立與頭低位交替、直體與蜷曲交替叫體姿和諧;心平靜、不波動,不被周圍的人事物所困擾,又叫心態和諧。因此,人只要做到了這些,就是真養生。除此之外,不但與血供無關,也與細胞代謝無關,因而也都與養生無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29 字。

轉載請註明: 養生是一門學問,如何做才是真養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