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太極拳“主宰於腰、節節貫穿”的理解和價值

太極拳運動非常注重腰和腹這兩個位置的運用,也就是脾、胃的位置所在。太極拳要求“尾間中正,主宰於腰”、“松腰斂臀”、腰部的“螺旋纏繞”等要點,在太極拳經典著作中可以找到根據,如在王宗嶽的《十三勢歌》中有:“命意源頭在腰際……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中的“氣若車輪,腰如車軸”等論述,強調腰間的鍛鍊,此處所説的“腰”並不只是指腰這個部位,還包含腹部,腎位於腰部,為先天之本,脾位於腹部,為後天之本。因此,太極拳運動強調的每個動作的腰活旋轉,恰好促進了脾臟的功能的強健,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説的脾臟的運化作用,以及人全身的氣血運行和升降,都需要通過脾來完成。這些要點正是太極拳能養生的關鍵之所在。

研究發現長時間堅持習練太極拳有助於增強習練者的消化吸收能力,這在《黃帝內經》臟腑理論中反映在脾臟的運化功能,為“倉凜之官”“後天之本”,人體後天所需之精微物質和水谷代謝過程中生成的水液濕濁皆來自於脾的運化作用。如《素問·太陰陽明論》篇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脾主升清也是其主要生理功能,《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脾臟內在的按摩鍛鍊有利於其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轉,

另外,太極拳要求“丹田一動,無有不動”、“依次貫通,節節貫穿”等要點,腰腹的運動帶動全身運動,增大了關節的活動幅度,肌肉得到相應的鍛鍊,久而久之變得豐滿發達、骨骼強健。《黃帝內經》認為脾臟功能有助於身體四肢的強健。如《素問·痿論》曰:“脾主身之肌肉”,認為:脾在體為肉,主四肢。全身肌肉骨骼依賴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的營養滋潤,才能壯實豐滿,併發揮其生理機能。人體的四肢同樣需要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的營養滋潤,以維持其正常生理機能。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脾氣健運,則四肢營養充足,活動輕勁有力;若脾失健運,則四肢倦怠無力,甚至痿廢不用。

綜上所述,太極拳運動對脾胃生理機能的強健,濡養四肢、骨骼、肌肉的功能可以在《黃帝內經》中找到理論依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34 字。

轉載請註明: 淺談太極拳“主宰於腰、節節貫穿”的理解和價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