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方劑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藏象學》
一支筆,一杯茶。一本書,一縷香。
你好,我是文君然。
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裏,感謝你能駐足片刻,用心看我的文字。
現在,我給你説説口苦這個毛病。
人到了一定年齡,常會出現口苦的現象。有人説,這是肝火大,上火了。
其實,你可知道,口苦這個事兒,也可能不是因為“火”,而是因為“濕”。
現在,請允許我給你講講,我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
那是好多年前,我遇到一個人。他的毛病,就是口苦。
他跟我説,他一開始就認為自己是上火,肝火太大,於是吃了好多去火的中藥。
結果呢,越吃越苦。
我認真看他的舌脈,發現舌淡胖,苔白膩而厚,舌邊有齒痕,脈象滑,就像有小圓珠在我的手指下滾來滾去。還有就是,他的舌頭伸出來,水淋淋的,津液很多。
我問他説,平時渴不渴?嘴巴里幹不幹?他説,不幹也不渴,就是覺得苦。吃什麼東西都沒啥滋味兒,嚼着嚼着,就變成苦味了。
看着他,我當時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對方吃錯藥了。他説他有火,但是從舌脈來看,沒有一絲火熱之象,倒是一派脾虛有濕之象。
那脾虛有濕,為什麼會導致口苦呢?我在當時想不出原因,但是出於本能,我意識到,現在就是要以除濕健脾為要。
我告訴他,用蒼朮12克,厚朴9克,陳皮6克,炙甘草3克,放在一起研成細末,每次取5克。用生薑2片,大棗2枚(掰開)煎湯,用湯汁送服散劑。每天一次。先用三天,看看效果再説。
結果,就在用藥後的第二天,他興奮地告訴我,口苦的感覺大大緩解了,幾乎感受不到!
我一聽,也很振奮。我囑咐患者繼續用。就這樣,總共用了6天,患者口苦的現象完全消失,飲食味覺恢復正常。
這件事兒過去之後,我就一直想,其中的道理究竟是怎樣的。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我用的不過是中醫裏頭最簡單的除濕劑,平胃散。平胃散原方,就是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其中蒼朮可以健脾燥濕助運,厚朴和陳皮除滿、行氣、祛濕。炙甘草健脾益氣。整個配伍,治的就是脾虛濕滯。我完全按照患者的舌脈來開的。因為他的舌脈,無一不是在向我展示,他的脾虛濕滯之象。
那麼,脾虛濕滯,為什麼會導致口苦呢?我思來想去,覺得這樣解釋比較科學:脾濕瀰漫,影響了肝氣的舒發。肝氣被鬱遏,則膽氣不降反升。於是,有膽汁苦味上泛於口。説白了,就是脾濕壅遏,導致膽氣上逆。
除了這樣的解釋,沒有別的解釋可以説得通了。
通過這件事兒,我覺得,我們普通人不能把口苦,當成上火的表現。誠然,在現實生活中,因為肝火旺、肝鬱氣滯導致的口苦,比比皆是,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來去火,那就是很危險的事兒。因為濕邪壅遏肝膽,令膽氣上逆,也會導致口苦。你這個時候再去用去火藥、寒涼之品,只能加重問題,不能解決問題。
那麼,怎樣才知道自己的口苦,算不算上火所致呢?我認為,可以從多方面來理解。真正有火而苦的人,往往伴隨口乾、口臭、舌苔黃膩,或者黃燥,或則呈現深黃色、老黃色,舌質往往偏紅。這類人總是口渴,想喝水。脾虛濕滯導致口苦的人,則多沒有口乾、口臭等現象,舌苔白膩而厚,舌頭伸出來有津液,舌邊有齒痕,不是特別想喝水。這些,都可以作為簡單的辯證方法。
當然,所有這些,都是我自己的主觀臆斷,未必百分之百準確。我寫出來,供您參考,也懇請您的批評。文中所述的配伍,也未必適合所有人。故而,一般人需要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不可盲目照搬。
總而言之,口苦,也可能源於脾濕。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你我不能忽視。
好了,就説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