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的人體生命整體觀是傳統養生的哲學理論基礎,是中華古老文明樸素的系統觀思想,它認為人及人類活動與自然息息相關。太極拳作為我國古代傳統體育養生運動,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太極拳“天人合一”整體觀主要指人與自然統一、形與神的合一。另外,太極拳運動的特點、演練形式、思維方式、養生原理也都充分運用了整體觀思想。
太極拳養生運動遵循人體生理及大自然運轉規律,它注重四時、五臟、起居調養,使人體與日月星辰、萬物、四時、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環境協調起來。
其一,傳統太極拳非常注重外在環境,以唐代許宣平道士和武當道士張三丰創拳説為依據來分析,古今道人非常注重清修,需要清新的空氣和寧靜的環境,太極拳運動也是在此基礎發展而來的拳種,外部清幽的環境引導習練者靜心冥想,在山水雲霧中,觀看內心的風景,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充分反映了《黃帝內經》中“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想。
其二,修習太極拳時通過身心放鬆,動作的柔和流暢,呼吸緩慢細勻,逐漸使身體各個關節依次貫通,身體髮膚毛孔張開,使人體之氣和自然之氣相通,內氣和外氣相結合,上能接天之氣,下能接地之氣,內外相通,吸收宇宙中的精微能量,達到我在宇宙中,宇宙在我中,宇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充分體現了《黃帝內經》“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思想。
太極拳中“形”指人的身形體態,具體包括手、眼、身法、步、筋、骨、皮的生理鍛鍊活動;“神”指精、氣、神等無形的東西,最後形成人的氣質、品德、內在修養、道德觀念等。
嵇康在其《養生論》中説:“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精神同肉體根本不能分離,兩者是二而一的辯證關係。太極拳名家楊澄甫曾指出:“所謂開着,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着,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混然無間也。”
武禹襄在《太極拳解》中也有論述:“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太極拳要求動作緩慢柔和、呼吸慢長細勻,舒展大方,達到心靜體松的狀態,能夠有效地調節人的心神,使人精神內守,這與《黃帝內經》的養生觀不謀而合。
《素問·上古天真論》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充分説明“形神兼養”的整體養生思想的重要作用。《黃帝內經》認為人的一切行為活動全由意識(神)主導,而太極拳運動的特點要求“意念引導動作”,武禹襄在《太極拳解》中曰:“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王宗嶽的《十三勢歌訣》中也揭示了太極拳“以意導氣”的養生理念:“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説明意與氣合,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是太極拳養生的真諦。
太極拳要求“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內外、上下、左右、前後,都互相關聯,“內不動,外不發”,“腰不動,手不發”,“手、眼、身、法、步要協調一致”,“節節貫串”。強調周身協調,意氣力三結合。例如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中的動作“金剛搗雄”,握拳時,要求拇指扣住食指中節,同時含胸,內部則要求吸氣、收腹、松胯、提肛,內外皆動。即便極微小的動作,也要由腰部(丹田)帶動,周身一動皆動。這樣,可以促使周身整體鍛鍊。太極拳運動強調的是呼吸、意念和動作的整體和諧統一。通過這種全身整體動作的協調練習,使人體的五臟六腑能夠協調的工作,人體的內環境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在練習的過程中,沒有明顯的停頓,整套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再配合以呼吸,使動作與呼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人的健康長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