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有些家庭的父母十分信奉棍棒教育,類似&34;和&34;等教育經在前幾年一度很有市場。但與此同時,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新派父母則認為,打孩子是一種相當粗暴的育兒方式,他們更願意把孩子當朋友,從來不打孩子。那麼,從小捱打的孩子和沒捱過打的孩子會有什麼區別呢?
同為發小區別大,一個從小捱打滿街躥,一個從小沐浴在和風細雨。
小明和小藍是一對鄰居,兩人是發小,從小一起長大。他們上同一所小學,同一所初中,甚至高中也在一塊兒。不同的是,小明的爸媽信奉棍棒教育,在小明小時候就隔三差五拿着雞毛撣子追着小明到處跑。鄰居也常常聽到小明父母打孩子的聲音,有時還分外慘烈。小明可謂被從小打到大。小藍則恰恰相反,他的父母都是機關幹部,為人温和,不喜歡動粗,更信奉新式教育理念,所以小藍從小到大別説捱打了,連被父母説重話的機會都沒有。
二人長大以後,受教育經歷相同,學歷相當的倆人顯現出明顯的差距。小明遇事不太自信,性格內向,和人相處時小心翼翼的,但是抗挫能力強,百折不撓,敢於拼搏,很快創下一番事業。小藍開朗大方,温暖待人,人緣很好,自信心強,同樣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創下一番事業。但是初出茅廬時因為抗壓能力不強,幾次差點情緒崩潰。
&34;和&34;的孩子長大後有什麼區別?
1、前者更容易自卑,後者更自信
從小孩子動輒遭受父母的呵斥和責罵,孩子很容易自信心不足,產生自卑感。打罵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在在這種環境中很容易降低自我表達。而從沒捱過打的孩子,成長環境寬鬆,在父母着重於鼓勵育兒下,更樂觀自信。
2、前者抗壓能力強,後者自尊心強
從小經常捱打,某種意義上也能鍛鍊孩子的抗壓能力。處在高壓的家庭環境中,孩子的心性也經受着磨鍊,有助於孩子未來在社會中生存時直面高壓的工作環境。但是反之,經常受挫的孩子也會導致自尊心較低,沒捱過打的孩子有更強烈的自尊,對自我人格和能力有更強的認同與肯定。
3、前者容易產生暴力傾向,後者情緒更穩定
從小經常受到捱打長大的孩子很容易產生暴力傾向,性情不穩,暴躁易怒。孩子很容易因此迷信暴力,用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同時因為父母長期採用威權進行打壓,在成年以後,孩子也會不自覺用這種態度去對待伴侶和自己的孩子。反之,從沒捱過打的孩子,他們情緒更平穩,因為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孩子未來成為父母后,也會用同樣温和的態度對待自己身邊的人。
父母可以適當用打來懲罰犯錯誤的孩子,但是父母不能把打孩子作為唯一教育孩子的手段。
1、孩子犯錯誤時可以捱打
在孩子犯下嚴重錯誤時,父母可以適當打孩子,以用皮肉之苦讓孩子記住錯誤帶來的教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體罰應有所適度,打孩子亦然。這也有助於孩子反省自己,和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2、與孩子交朋友
一直用打孩子來作為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方式是不對的。父母應該嘗試去理解孩子的內心,與孩子交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只有問題,彼此才能共情,才能更好理解體諒彼此。
3、首先採用言語溝通解決問題
在育兒中,父母應永遠將言語溝通,友善交流作為解決親子關係問題的第一選擇。對孩子動手應該作為最後的手段。親子關係問題絕大多數時候是因為彼此溝通不暢,家長應避免擺架子,要蹲下來,平視孩子眼睛,認真對話,解決問題。
傳統文化中常常説&34;,但是這種粗暴的育兒手段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我們可以適當捱打給孩子記住教訓,卻不能將棍棒教育奉為圭臬。解決親子矛盾的根本是雙方架起溝通的橋樑,讓彼此在對話中,共同成長。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