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説“生命在於運動”,可是古人卻主張在“靜中養生”,孔子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老人一旦到了七十歲後,中國人都主張靜養最合適,但這讓很多人感到了一絲困惑。
曾有人提出動物中,龜、蛇的壽命之所以長,就是因為它們終日靜伏。用動物打比方,顯然有悖於常理。人的身體構造跟動物有很大差異,不能與龜、蛇相提並論。
醫學上,建議老人“靜養”並不是讓老人靜坐、睡眠、閉目養神,而是指病人對疾病的態度,即讓病人安心養病。“生命在於運動”,對於患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人羣,只有通過運動,才可以保持胰島素平衡,幫助體內消耗過多的熱量,避免脂肪堆積,穩定血糖、血壓的波動。
重慶市腫瘤醫院骨科副主任陳飈、胸外科住院醫師徐偉表示,老人適度運動可提高機體新陳代謝,增強或維持各臟腑器官功能,精神煥發,心情愉悦。
老年人要想健康長壽,既要動,也要靜,應當動靜結合。正確的養生方法應該是動靜相兼,剛柔相濟,亦動亦靜,缺一不可。其要訣在於 體動心靜 ,即身體要多運動,心境要安靜。
參考資料:[1] 王濤;《生命在於運動,但不是盲動》[J].長壽.2014年第10期[2] 楊秉輝;《有人説“靜養”比運動好,對嗎?》[J].中華全科醫師雜誌.2010-01-27[3] 《老人運動要少跳》.人民網-生命時報.2018-03-13[4] 鬍子民;《老人養生動與靜 》[J].現代養生.2016.05
即便是在喜歡運動的人羣中,也是有的人非要大量消耗體力、出一身汗才覺得爽,而有的人則喜歡配合呼吸、緩慢動作即可。
那麼,生命到底在於運動,還是靜養呢?
一、老人“靜養”比運動更好?
《周易》記載: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從養生的角度來看,動,可以增強精力,靜,可以降低人體消耗,相對來説,似乎靜養,更有助於延長人的壽命。
總的來説,“老人靜養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動養”還是“靜養”需應人而異。腹圍不大、血脂不高、膽固醇不高的人,自然可以選擇靜養的方式,反之,就應以動養為主,靜養為輔,相輔相成。
二、靜養也要剋制
國外曾經有過實驗,身體健康的人在牀上靜卧20天不出門活動後,心臟功能下降70%,血壓也降到危險程度,肌肉力量衰退,證明過度靜養是有害無益的。任何人如果堅持不運動不多動,堅持所謂的“靜養”,不但會減緩新陳代謝,還會削弱各器官的運轉的能力,談不上祛病延年。
人到了一定年齡,身體器官漸漸“失靈”,行動會變得遲緩,手腳多有不便。越是習慣了“靜”,越是不願“動”起來。
於是血脈淤積,更加加重了老態、身體臃腫,招惹上疾病。骨質疏鬆、肌肉和關節縮、靜脈血栓、肥胖症等等都是靜養出來的疾病。
三、年過古稀,老人也需要適度運動
英國《每日郵報》刊登了美國一項研究:70歲以上的老年人,堅持每天走路或適度騎行鍛鍊,長壽的幾率可增加一倍。年歲增長,機體功能衰退,老人運動也是有講究的。
經常鍛鍊的老人,其骨骼的血液循環會得到良好的改善,骨骼物質代謝增強,能有效增強骨骼的抗折斷,從而預防老年性骨折。此外,適量的運動,還可以改善肺臟功能,增強吸氧能力,預防大腦衰老,對提高免疫力有很好的幫助。
四、老年養生貴在動靜結合
動則生陽,陽虛者應以動養為主,但不可過於劇烈 ; 靜則生陰,陰虛者應以靜養為主,但也必須配合動養。
老人運動應選擇比較舒緩的運動,如散步、慢跑、老年健身操、太極拳等,每次運動時間以不超過30分鐘且感覺不到勞累為宜。
中國養生文化藴涵這包容,沒有絕對的動與靜,動養和靜養之間相互消長轉化。但無論哪種方式,目的都是為促進氣血流暢和平衡,所以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養生”。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