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簡·尼爾森表示,小孩子思維能力有限,只能選擇那些在成人看來不可理喻的方式,來奪回父母的關注。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現如今,隨着二胎政策全面開放,不少家庭為了讓孩子能有個伴,踴躍加入其中,但是真當小寶生出來之後,發現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尤其是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成了最頭疼的問題。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露露是一位二胎媽媽,所有人都覺得兒女雙全的她應該很幸福,可是她卻經常向朋友的抱怨二胎生活,不知該如何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
自打露露懷孕肚子逐漸變大開始,大寶就總是問露露生了弟弟妹妹之後,是否還會愛自己,露露一頓錯愕之後表示,都是自己的寶寶,會一樣愛。
後來,小寶出生之後,全家人的眼光都聚集在他身上,白天黑夜的哄着,逐漸被忽視的大寶心理逐漸不平衡,也想擁有小寶擁有的一切。
有一天,看着小寶被奶奶包裹在襁褓裏抱着,大寶也要求要睡進襁褓裏,被家人抱着睡覺,無奈之下,家人只能給大寶做了一個量身定製的襁褓。
可是大寶已經很大了,小腳丫直愣愣的露在外面,被爺爺抱在懷中的畫面滑稽又讓人心疼(如上圖)。
其實,現實生活也常有類似的案例,很多大寶在弟弟或者妹妹出生後,可能會出現一些反常行為。
孩子的行為倒退,是在向父母傳遞信號幸孕姐之前看過一則新聞——
一位寶媽發現6歲的女兒視力突然下降,去醫院檢查之後發現只有0.15,遠低於正常的0.8-1.0。
不過醫生經過正規的眼光手法檢查後發現,其屈光狀態是正常的,後來通過心理測試才發現原因——家裏新成員弟弟的到來,讓其患上了“癔症性眼盲”。
專家表示,孩子出現行為倒退的目的就是吸引父母的注意,想通過哭鬧、沉默、行為失常等舉動,從“競爭者”(小寶)手中奪回父母的關注。
例如:可以獨立上廁所卻尿褲子、可以獨立吃飯卻讓喂、突然變得不講理不聽話等,而這些倒退行為,總結來説可分為運動、社交、語言技能的退步。
著名教育家簡·尼爾森曾經説過,小孩子非常聰慧,能敏鋭捕捉到家裏的變化,尤其是媽媽關注的轉移。他們想要重新奪回媽媽的關注,但是思維能力有限,只能選擇那些在成人看來不可理喻的方式。
不過,他們的行為只是追求平等待遇的方式,並不代表不愛小寶,所以對於大寶增添的這些“麻煩”,父母們一定不要斥責,而是要及時安撫,父母的態度將決定大寶以後如何對二寶。
讓大寶接受二寶,比端平一碗水更重要1、一碗水端平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不少二胎父母表示,自己會一碗水端平,而他們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可是不管爸爸媽媽採取何種方式,大寶內心始終會覺得不安、失落。
因為從他們視角來看,小寶的出生,最少分走了父母一半的愛,導致他們陪伴自己的時間遠不如從前。
所以,無論父母多麼懂得“端水藝術”,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二胎孩子之間的不平衡問題。
2、花時間讓大寶接受小寶
A、讓大寶有心理準備
不少父母喜歡給大寶承諾,有了小寶後還是會像從前一樣愛他,但現實是,自己需要更多的精力去照顧小寶,所以大寶能明顯感受到父母沒有履行他們的諾言,從而引發不滿,仇視小寶。
所以,父母還不如真誠的和大寶實話實説,在小寶還小的時候,自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照顧他,可能就不能像以前那樣陪大寶了。
不過,父母可以通過擁抱、親吻、摸臉等肢體動作,讓大寶以最直觀的方式,時刻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從而舒緩心理落差。
此外,還可以鼓勵大寶一起照顧小寶,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增進兩個孩子,親子之間的感情。
B、正視孩子的行為倒退
前期心理工作做得再多,也無法完全杜絕孩子的心理落差,多少還是會出現一些行為倒退,此時,父母一定不能指責打罵,因為孩子的安全感,會在一聲聲責罵中逐漸消退,從而使得裂痕越來越大,無法彌補。
此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安撫孩子,給予大寶更多的理解,當其心理得到滿足之後,行為倒退的行為就會逐漸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