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的老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執筆:歐陽比文
都説老小孩、老小孩,老人上了年紀,就會變得像孩子一樣,會鬧人,也會撒嬌。當老小孩和小孩子碰到一起,會發生什麼呢?
前段時間,一位寶媽分享了一段自家寶寶和太奶奶的視頻。老人家90歲了,頭髮花白,可她身手敏捷,還能在家縫被子呢。小寶寶才1歲,還是個穿着紙尿褲的奶娃娃呢。
太奶奶的被子漏了一個小洞,其實也無傷大雅,但老人家仔細慣了,正好看到重孫子的爬行墊鋪在地上,就順勢將被子鋪上,開始補洞。
被子一看就年代久遠了,緞面都是老款的,印着粉色的牡丹花和小鳥。看着太奶奶穿針引線,小寶寶感到十分好奇,趕緊爬過去坐在太奶奶旁邊。
太奶奶專注地縫被子,小傢伙認真地看着太奶奶縫被子,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看了一會兒1歲娃小重孫躺了下來,太奶奶連忙將針線拿走,不得不終止了工作。
寶寶和太奶奶賣萌撒嬌,老人着急縫被,卻也無可奈何。老祖宗撓了撓頭,無計可施。索性也躺了下來,和小重孫子玩耍。
兩個人算得上是一個世紀的輪迴了,別看年齡相差巨大,可玩得很好,小寶寶咿咿呀呀地説着,太奶奶則是樂呵呵地笑着。
看到這一幕,不少網友説“笑着笑着就哭了”,老人健康長壽,孩子聰明可愛,這就是人生贏家吧!
為什麼老人會對自己的第四代“另眼相看”?
有一種愛叫做隔輩親,不僅是生命的延續,更是愛的綿延。
國內大數據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佔據全國總流動人口數的7.2?其中專程為照顧第三代人而隨遷的,比例高達43?
之所以會出現隔輩親的現象,主要源於這幾個因素,對照一下,看你家也是這樣嗎?
1)補償心理
自己作為父母的時候,有的因為年輕不懂事,有的因為家庭條件所限,對孩子的照料總是有遺憾。等看到第三代、第四代人,會下意識地產生補償心理。
在自己孩子、孫子身上沒實現的,都要延後一代來達成,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
2)責任不同
年輕的父母負有教養孩子的責任,當發現孩子出現問題時會嚴厲管教。隔輩的老人則不同,他們可以“放肆”地來愛孩子,和孩子爸媽的尺度是不同的。
3)性格變化
子曰: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老一輩人年輕時也是血氣方剛的,第一次當爸媽沒有豐富的經驗,對待孩子缺乏耐心和同理心。等到歲月磨平了稜角,脾氣趨於緩和,看孩子的目光都會變得柔和起來。
老年人身體處於衰退階段,在和孫子、重孫相處的過程中,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因而也更願意和小寶寶們膩在一起。
曾祖輩如何稱呼?你會排輩嗎?
先來説説上序,依次為: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下序依次為:子,孫,曾孫,玄孫,來孫,晜[kūn]孫,仍孫,雲孫,耳孫。
不同輩分的稱呼,反映的是血脈繼承關係,也是尊重和親密的象徵。有人説中國娃之所以聰明,在於其生下來就要開始區分叔叔、舅舅、表舅、大爺、姨姥爺等各種親戚。
別管年齡相差幾何,輩分在那就要尊稱一聲長輩,而家族中為家、為國做出傑出貢獻的,也會被記入家譜,流芳百世,這就是傳統。
糖媽留言板:您覺得這位太奶奶可愛嗎?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