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季節,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內科門診副主任潘立民副教授表示,借用這個時機可以改善我們的體質,治療那些在寒冷的冬天容易多發或加重的疾病。那麼在炎熱的夏季我們該如何養生呢?
多曬太陽,升發陽氣
潘立民副教授介紹,在起居方面,《黃帝內經》要求人們“夜卧早起,無厭於日”。就是説陽氣達已最盛的夏季,萬物都在努力生長而且達到秀美的時候,人應該做到早卧早起,不要討厭陽光,多接受大自然的這份恩賜。
而現時生活中很多人都在躲避太陽,特別是一些年輕女士,竭力想方設法去防曬,美白,致使很多人,陽氣不足,臉色白但不紅潤、無光澤,甚至是因體內陽氣不足,氣血流通不暢、鈣質缺乏。
在夏季尤其要鼓勵老人,兒童上午9~10點鐘之前,下午三、四點鐘之後,一定要多曬曬太陽,多進行户外活動,以升發體內陽氣,促進氣血流通。
喝熱茶,最解暑
飲食方面,古人温度上要求:“寒勿滄滄,熱勿灼灼,” 數量上講究“食勿過飽,質量上講清淡為宜。每到夏天,天氣熱的時候很多人愛吃大量的冰點或剛從冰箱裏取出的水果,認為這樣解渴、解暑、痛快。
潘立民副教授説,中醫認為這時候的人體陽氣盛於外而虛於內,過量的涼飲料或水果致使內虛的陽氣不堪重負,而產生腹瀉、腹痛等寒性疾病。
其實這時候最好的降暑辦法是喝熱茶,其次是口渴的時候適當補充些略帶苦味的飲料,因為古人認為苦入心,能降心火;或者是喝點帶酸味的飲料,因為“酸入肝,能制肝火過旺”,肝屬木,木能生火,肝火得降則心火易平。
在水果方面鼓勵吃些應季的杏、瓜、蘋果;蔬菜方面可吃些苦菊、小白菜、適當吃點苦瓜;主食上鼓勵吃薏米、小米、扁豆、綠豆、紅小豆、豆漿、蓮子。
運動時汗出就行,不宜過汗
在運動方面,潘立民副教授建議儘量在山林裏或者是公園的樹林下運動,夏季的這些地方空氣質量好、光線適合、温濕度又恰當、負氧離子高,尤其適合中老年人。有些中老年人不知道自己的運動量是否恰當,運動多少為好,其實只要會觀察心率和出汗量就可以。
對心臟來説,既要讓它得到充分運動、提高心臟的功能,又不給它增加負擔和危險,這個時候的心率判斷最主要,一般人在100到110之間的有氧運動下的心率,就能達到以上目標。
在出汗方面,古人認為:大汗傷陽,過汗傷陰。所以在夏季運動時做到周身汗出就行,不宜過汗為宜。
平常心,自然涼
在情緒方面,古人認為夏季屬心,而心志主“喜”,所以夏季應該“使志無怒”,“喜則氣 和志達”,當然如果做不到“無怒”和常有“喜”色,也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讓自己心態平和,老話説在天熱的時候要“心靜,自然涼。”
暑天更要防寒病
潘立民副教授強調,暑天常見的是寒病,而不是熱病,這是因為現代人活動量少和空調環境多,冰櫃冰箱被普遍使用造成的。而寒病包括是外感和內傷,一種是感冒,有怕風、發熱、不出汗、頭脹關節痠痛的症狀;另一種是胃腸病,多數表現在噁心、胸悶、腹痛、腹瀉。治療這些並不難,只要吃些發汗、温中的中藥或者煎些葱薑湯之類的就能治好,但也不能因此忽視這些病。
針對夏季有些寒病是很難治的,原因是患者素體虛寒又感受寒邪,或者是寒和食交阻,或先感暑熱再受寒涼,在內因和外陰及暑氣和寒氣錯綜的情況下,病情變化多,不能單純當做寒病,甚至發生嚴重的中暑、霍亂需要急救。
在預防上提倡“五不要”:運動大汗後不要喝涼水和冷水洗澡;不要生冷和油膩的食物同吃,不要常時間穿汗濕的衣服,不要當風睡覺,不要在睡中開空調。
防中暑,防空調病
預防中暑應儘量不要長時間暴露於高温環境下,如果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等症狀,體温持續上升達到38攝氏度以上時,可能是中暑了。要是還伴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四肢濕冷等情況,就真的是中暑了,要立即將病人轉移到涼爽的地方,給予降温、補水、針灸足陽明經穴位或點刺十宣,並且馬上送往醫院。
很多人怕熱,長時間在空調房裏工作、休息,甚至把空調開至18攝氏度左右,增加了人體陰寒之氣。鼓勵不要常時間呆在空調房裏,要是工作需要,也爭取把温度調在24-25攝氏度,這樣既能省電,又有利於保健。特別是經期、懷孕的女性,容易產生寒性疾病,走出空調房在冷熱交替的環境中更容易中暑。
針對長期咳喘患者和痹證患者,潘立民副教授表示,應該珍惜夏季這個陽氣偏旺的時機,調理自己的脾胃,補充自己的陽氣,強壯體質,以適應下個季節的變化,提高抗禦外邪的能力,讓冬天加重的疾病減少發生的機會和減輕發病的程度,甚至達到治癒的目的。
腹瀉、味覺嗅覺改變…北京近期新增病例,有這些非典型症狀
這組北斗人跨越20年的對比照,令人動容!
中國儀仗隊來了!俄羅斯勝利日閲兵有哪些看點?
老友來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