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人會發現,身體的毛病首先是從食慾下降、四肢無力、睡得不踏實開始。無論年齡大小、也無論男女,凡是生病,剛開始總會是這些表現。對這些細節不注意,才會漸漸演變成其他問題,如疼痛。
為什麼生病了總是先有這些表現呢?原因就在於“百病皆始於脾衰”,脾到底有何重要性,接下來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下。
懂得養生的人,應該都聽説過“脾是後天之本”的説法。所謂的後天之本,包含了兩種意思,第一是後天基礎,第二是動力來源。
先來説説第一層意思,人有心肝脾肺腎五臟(胃屬於六腑之一,不是五臟)。從排序可看出,脾處於中間位置。中國人從來講究位次排列,處於中間位置的人作用和能力從來都是第一位的,脾也是如此。
中醫的五臟和現在醫學的五臟並不相同,並非指具體的器官,其在身體內的位置也並不相同,中醫所講的脾位於中焦,屬於身體的中轉站,向上能為心、肝、肺提供能量,向下能滋潤腎以及膀胱等,有着基礎性作用。
再説第二層意思,動力是脾的主要作用,脾好似人體內的發動機,是人體所有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吃飯要脾氣來消化,氣血需要脾氣來推動,毒素需要脾來運化。脾有問題,食慾下降,肢體無力,睡眠不好,皮膚變差,都是常見表現。
肺虛、心虛、肝火旺等,其源頭也都在脾。脾為動力之源,脾衰了,中焦易堵,上下不通,一些人就會有“上熱下寒”問題,再不疏通,下水不能上行,上火不能下沉,其他臟腑的問題也就來了,大病也就產生了。
所以,脾衰的人會有一系列的毛病,剛開始表現並不強烈,也不會危及到生命。比如脾虛的人,早上吃飯到了晚上就會吐,經常身體發熱,拉肚子,腹部隱隱作痛,眼球發腫,大腦昏沉,記憶力降低等。
當脾衰影響到了不同臟腑時,問題就變得嚴重了,比如脾衰無法滋養肝臟,人就會全身沒力氣,皮膚上的疙瘩也會增多,膚色開始發黃。隨着年齡增大,脾內有堵塞,開始腫大,腎就會受到波及,無法過濾血液、體液中的雜質,尿液會有泡沫等。
脾不好,越早調理越好,越往後拖問題也越嚴重。在調理時需要講究“四戒”,首戒焦躁、抑鬱的脾氣,中醫講“情志養脾”,就是在説好的心情對脾的重要性,不緊張、不焦躁、不抑鬱、不悲傷,脾很少會受損傷。
再戒寒,夏季主要是少吃冷飲冷食、少吹空調。空調不能説是壞東西,但是種違背自然之道的物件。夏季是排濕最有效的季節,而排濕的方法也最簡單,就是出汗。躲在空調房裏不僅減少了出汗,也增加了寒濕累積,違背了身體的自然代謝,也逐漸在改變人的體質。
三戒久坐,久坐是中焦不通的關鍵因素,久坐時間長了,消化不好,腹部發胖,都是因為中焦不通,脾有損傷所致。不管工作多忙,也要記得站起來活動。
四戒飽食,吃得越飽,消耗的脾氣越多,對脾的損傷也就存在。一些脾不好的人,剛開始以腹脹、噁心反酸等為主,飽食後這些問題也會變得更嚴重。少吃多餐,規律飲食,是養脾的不二法則。
在脾相關問題的調理上,也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脾陽不足伴隨腹瀉有腸鳴音現象,可用黨蔘、白朮、甘草等配合調理;脾胃燥熱,大便乾硬,口乾舌燥,可用陳皮、蘆根等配合調理;水濕過多,運化失調,可用半夏、茯苓、桂枝等調理;暑濕傷脾,腹瀉腹痛,可用黃連、藿香等配合調理。
總之,脾是後天之本,一切大病源頭皆在脾,養脾現在就得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