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數,因為決定人生成敗或幸福與痛苦的往往不是學問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為習慣恰恰是影響人格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我們中國家長一直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寵愛孩子給他們最好的一切,就是愛孩子的表現,這樣的想法真的是大錯特錯,過度的溺愛,孩子並不會知道感恩,反而孩子未來還容易成為“白眼狼”,而父母給孩子的愛一定要藏起來一半,不然受苦的最終是你。
曾經在《圓桌派》這檔節目中,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就説過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她説:有的家長該管孩子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使勁管!
李玫瑾的這句話就足以表明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管教,存在很大的問題,適當的年齡沒有進行指導,逐漸導致養成很多的壞習慣,等父母發現了孩子問題,想要改掉壞習慣時,卻非常困難了,畢竟,三歲看老,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是一輩子的事情。
對於現在的家庭來看,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對孩子的可謂是百依百順,生怕孩子過得不好,最終養成了你行我素的性格,而等到父母發現就已經晚了。
被父母寵溺過度的孩子,往往會缺乏自律和獨立自主的能力,等到孩子未來步入社會,孩子的路也會很難走,嚴重很影響一輩子。
所以,李玫瑾教授提出的“兩不管三不慣”原則,可以避免孩子未來少走彎路,父母帶孩子時也能變得很輕鬆。
1、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不要管
現在的家長都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無論是吃飯還是穿衣都是父母幫忙完成的,慢慢的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陋習。長期下去,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逐漸喪失了獨立自主的能力,而且還會命令父母會幫助自己做事情。
所以,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不要管,適當的放手去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不僅能夠鍛鍊孩子獨立的能力,還能夠養成好性格。
2、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要管
美國兒科協會博士肯尼斯·金斯伯格曾説:“世界不完美,孩子需要一顆更有彈力的心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的挫折,而孩子通常第一次面對挫折時,一般都是以哭鬧來發泄情緒,而這時候父母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幫助孩子,很有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以後的性格。
如果孩子遇到挫折父母就管的話,那麼孩子未來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很難鍛煉出好的心態,經不起挫折,未來步入社會中,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困難,孩子不知道如何解決,壓力會變得非常大,所以,適當的放手,對孩子是有很多好處的。
一、孩子不尊重別人不能慣
現在很多家長都忙於工作,孩子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就送到了老人的家中,而老一輩人的教育方法和年輕人是不同的,通常老人對孩子都十分寵溺,毫無原則去對待孩子。
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容易養成了驕縱的性格,只要有事情不順心就會亂髮脾氣,不懂得尊重別人,就算自己的父母也不例外,這樣的孩子往往是很難有成就的,所以,當家長們發現孩子有這種情況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扼殺掉。
二、達不到目的就“威脅”
孩子小時候不能夠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基本上都是用“哭”的方式來得到父母的幫助,所以,家長們要習慣性的拒絕孩子的要求,不要聽見孩子哭,我們就立馬滿足要求。
因為孩子不知道什麼事情是對是錯,但孩子如果知道哭鬧的方法有效,他們就會養成這種習慣,只要是家長不滿足自己的要求,孩子就是以哭來威脅。
三、孩子喜歡撒謊
有的孩子撒謊變成了習慣,還有的孩子撒謊是無意的,但父母們要知道撒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明明自己做錯了事情,卻説謊推卸自己的責任,認為這樣能夠逃脱責任。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嚴厲批評孩子,你先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説謊,然後跟孩子心平氣和的交流,並告知他們説謊是不對的。
好習慣能夠造就人,而壞習慣能夠摧毀人。行為科學研究也給出了結論:
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即便是創新,最終也可以演變成習慣性的創新。
可見習慣的力量,是有多麼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