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爬行真的有助於大腦發育嗎?雖然很多父母都知道爬行有助於嬰兒的大腦發育,但是並不知道爬行是如何促進嬰兒的大腦發育的,想知道爬行是如何促進嬰兒大腦發育的,就需要知道嬰兒的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嬰兒的大腦是如何發育的?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研究發現,嬰兒早期智力的發育是兒童與環境持續的和動態的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説兒童早期智力的發展是兒童的感官對世界的初步認知,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兒童會經過選擇、解釋、轉化以及改造經驗,以便適應自己已有的心理結構。
所以,皮亞傑提出了0-2歲幼兒處於感覺運動階段,這一階段孩子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是動作,這一階段對於孩子來説行動及思考,只要他們沒有停下來,他們的大腦就在思考。這也是很多父母説孩子為什麼一刻都不停止,這其實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需要。
嬰兒處於感覺運動階段,只有他們的行為越來越複雜,他們的感官接收到的信息越來越複雜,他們的大腦才會更好的處理這些信息,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嬰兒的大運動發展有這幾個特點:
從簡單到複雜,比如趴只需要抬頭,到走,需要全身的協調;
從近到遠,大腦能夠指揮的範圍越來越大,孩子能夠運動的範圍越來越大;
從被動到主動,孩子的運動需要從成人幫助到獨立自主;
所以説每一個大運動都可以有效的刺激寶寶大腦的發育,但是從爬行開始,孩子的大腦發育開始進入到一個快速的階段。
爬行代表着孩子的大腦需要處理更復雜的信息
爬行是孩子大運動發展的分水嶺,會爬之前,嬰兒的大運動自上而下,但是相對來説都是簡單的協調,比如手眼協調,只需要把玩具抓到手或者送到嘴邊。而爬行是一種全身運動,在爬行的過程中,孩子的大腦需要協調手、眼、膝,這些複雜的動作需要嬰兒的大腦處理更復雜的信息,所以説爬行有利於嬰兒大腦處理更復雜的信息能力。
爬行開闊了嬰兒的視覺刺激
在英國兒童成長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研究者做了一個實驗,對於剛剛會爬的寶寶帶上了特質的“頭盔”,以便觀察寶寶爬行過程中視覺對大腦的刺激,研究者發現,當嬰兒開始爬行之後,他們的大腦會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大腦會變得更加的活躍。
在爬行的過程中,嬰兒的視覺變得更加的寬闊,這會刺激嬰兒的爬行行為,而拍醒又會刺激寶寶的大腦活躍度。
爬行加深了寶寶的感官理解能力
在《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研究者搭建了一個高1.2米的高台,高台中間是由玻璃連接的,他們讓剛剛開始爬行一週的寶寶和已經開始爬行幾周的寶寶一起參加實驗,結果剛剛開始爬行的寶寶毫不猶豫的就爬過了玻璃橋。但是已經爬行了幾周的寶寶不管媽媽在另一邊怎樣的呼喚孩子,沒有一個孩子願意去爬過玻璃橋。因為這些孩子通過爬行的訓練已經知道了深度的概念,當他們看到玻璃橋時,他們的大腦會產生危險的信號。
所以説嬰兒在爬行的過程中,他們的前庭平衡能夠得到更好的鍛鍊,而前庭負責對我們的五官接收的信息進行處理,
前庭平衡發育好,有利於孩子對感官信息的處理和準確的理解,前庭沒有得到足夠的刺激,會影響孩子的平衡甚至理解能力。
視覺刺激越來越多
當嬰兒開始爬行的時候,孩子的視角開始變得更加的自由和多變,而視覺接收到的信息也會越來越複雜,無形中大腦接收的信息變多,大腦處理的信息的速度也會更快,對於某些感興趣的視覺刺激,孩子會選擇性的去進行觀看和保留,這些都會對大腦持續且互動的刺激。
感官刺激越來越複雜
在爬行的過程中,嬰兒能夠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大,他們對空間的感知能力會越來越清晰,這些能力不是天生獲得的,相反是在後天不斷的練習中刺激大腦神經建立起來的。爬行過程中的爬高、鑽洞,會讓嬰兒更好的理解空間的概念。
行動的自由讓嬰兒對有效的行為具有更多的主觀性
爬行帶給孩子更多的自由,他們的行為開始由被動的變成主動的,在爬行的過程中,因為嬰兒的動作具有主動性,在不斷的探索中,主動的去選擇重複可以加強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正像皮亞傑説的,孩子是動作需要持續的、互動的,這些主動性都掌握在孩子的手裏,會爬之後,這些對大腦正向的刺激才會更多。
爬的越多越好
想要孩子的大腦發育的好,爬行肯定是爬的越多越好,因為爬行的過程其實就是嬰兒探索的過程,只要他手上的動作不停,就代表他的大腦在運動,所以喜歡爬行的孩子比喜歡安靜的孩子認知能力更好。
堅持先爬後走
爬行肯定是在走路之前的,因為爬行是走的基礎,只有爬行的好,孩子才能走的更好。不爬直接走,讓孩子失去了大量對前庭的刺激,所以不爬的孩子少了先天的優勢。
總結下,爬行是嬰兒大運動的分水嶺,更是嬰兒大腦快速發育的分水嶺,爬行不在於爬行的早,而在於爬行時間的久,父母要抓好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