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學校又放假了,對於正在上班的父母而言,大多數人無不頭痛焦慮。因為孩子回到家中,安全無人監管,學習更是無法保證,這時候,許多父母不得不找老人來看管孩子。
在我接觸的爸爸媽媽中,大多數父母並不願意讓老人來管孩子,找老人照看,實在是無奈之下的舉措。因為兩代人養育孩子的觀念不同,難免會產生矛盾,給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造成許多困惑。
院區裏38歲的史先生就是一個4歲孩子的父親,放假時,不得不將孩子交給父母,為此兩代人之間頻繁發生矛盾,他看不慣父母,卻又離不開他們。將他的故事寫出來,或許給正在帶孫子的老人們能有所啓迪。
史先生是一個企業中層幹部,也是一個4歲孩子的父親,對他來説,帶孩子遇到的困難要比工作上遇到的問題難許多倍,也是他如今最焦慮的事情。
史先生的妻子自從生了兒子後,就辭掉工作,專職在家帶孩子。夫妻倆做這樣的決定,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6歲前非常重要,養成好的行為習慣,會讓孩子一生受益。從小讓孩子的母親帶,相比於隔代養育,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
兒子上幼兒園後,妻子就上班了。畢竟家庭經濟壓力太大,將來給孩子報輔導班,上名校,沒有錢根本不行,史先生一個人的工資養活一家三口,很難給孩子的未來創造好的教育環境。再説孩子上幼兒園,每天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家裏,妻子沒有必要呆在家裏了。
雖然白天上班,晚上管娃很辛苦,但他們心裏感覺很踏實。
可每到學校放假,就是他們最頭痛的時候,因為他們不得不把兒子送去父母家,讓已經退休的父母來照看。在帶孩子這件事上,兩代人經常發生分歧,大家在一起相處得很不愉快。
父母非常疼愛這個孫子,每次孫子到爺爺奶奶家後,他們最先問孩子的一個問題,就是你想吃什麼?想玩什麼?這時候,孫子會非常興奮地列出一大堆需要的東西。出不了一小時,爺爺奶奶就會把這些東西搬到孫子面前。
這樣做,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孩子到飯時不吃飯了。
史先生告訴兒子:“如果不吃飯,以後就不允許吃零食。現在零食吃飽了,等會兒餓了,也不能再吃飯了。”這時孩子的奶奶趕緊説:“孩子不吃就不吃吧,他餓了自然會吃。”
孫子一看有奶奶撐腰,當史先生再逼他吃飯時,索性哭鬧起來。史先生的父親一看孫子哭了,趕緊去哄孫子,告訴他,只要他不哭,爺爺奶奶可以買他最想要的玩具。
孩子這些習慣,與史先生夫妻倆單獨在一起時,很少發生,只要史先生夫妻倆有要求,就算孩子不願意也會照做。可在爺爺奶奶跟前,馬上就不一樣了。
為了孩子的事情,史先生經常跟父母發生爭執,他要父母不要那麼慣孩子,想要什麼就給買。可父母不這樣認為:孩子一年中能在我這兒來幾次,他想吃什麼想玩什麼,就讓他吃,讓他玩,只要孩子高興就好。
父母還指責史先生:“你要教育孩子回家去教育,不要在我這教育”。
這讓史先生感覺到,自己在父母面前,連教育孩子的資格都沒有了。而父母帶幾天孩子,回到家,要糾正孩子身上養成的壞習慣,他需要幾個月的努力。
不只在吃飯上,在生活習慣方面,孩子與爺爺奶奶呆在一起幾天,也會發生改變。
比如每天早晨起來刷牙洗臉,每晚睡覺前洗腳刷牙洗臉,這些習慣在家裏早就養成了,到時間孩子自己就會去做。可在爺爺奶奶家幾天後,孩子回來就變了。
晚上再催洗腳刷牙就成了一件很難的事。有時候為洗腳一事,孩子會跟他談條件,比如讓他把那個動畫片多看一小時,或者買一個什麼玩具。史先生實在吃驚,問你這是從哪學會的?兒子説,奶奶呀,奶奶答應我按時刷牙洗腳就讓我多看會手機,或者給我買玩具。
這讓史先生實在無語,儘管他多次跟父母溝通,不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可父母並不認為自己錯了,反倒有時會被説教一通。
這還不算,父母一些不當的説話方式也影響孩子,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不管錯的對的都跟着學。孩子回家來,有時動不動冒出一些史先生沒有聽過的詞語,一問,原來是爺爺或奶奶説的。
在與父母溝通沒有結果的情況下,史先生把自認為好的教育書籍推薦給父母。可父母認為,自己從小拉扯一對兒女長大,也沒見對兒女有什麼不好的影響,現在不都成長得挺好嗎?
史先生無奈之下,便經常把孩子帶到身邊去上班,只要領導不説,不影響工作,他絕不願意把孩子送去父母家。
史先生的煩惱,可能正是許多父母糾結的問題。
一方面是老人無底線地溺愛孩子,為了孩子,就算孩子想要天上的星星,只要有可能,爺爺奶奶都會給孫子摘下來。
只是這樣的縱容孩子,讓孩子越來越沒有度,也越來越沒有底線。
老人們這樣做,在他們看來並沒有錯。他們從物質貧窮的年代走過來,那時候缺衣少食。如今有了條件,認為給孩子更多的物質就是愛,這是上年齡父母的通病。卻不知道不同時代,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
許多老人認為自己辛苦帶孫子,兒女們不感恩,認為自己養了一個白眼狼,卻不知道,在帶孩子這個問題上,真正要改變的是自己。
和諧的家庭關係是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保障。在孫輩的養育問題上,老人要與子女很好地溝通,形成教育合力,不應該拆台。
老人們要做到與時俱進,學習與掌握現代理念,多聽聽子女的意見,嘗試摒棄舊有固化觀念,這樣才好與兒女交流、溝通。兩代人的矛盾才會減少,自己的付出才能被兒女認可,辛勞才能被兒女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