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報訊 (融媒體記者 黃晶) 7月21日,在由《中華醫學雜誌》社有限責任公司、《中華糖尿病雜誌》編輯委員會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承辦的“2023糖尿病健康綜合管理促進項目——大咖説糖”活動上,大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蘇青教授指出,近年來,中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人羣呈現爆發式增長,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為實現“健康中國”這一宏偉目標,全社會應該共同努力,把糖尿病在內的各種慢病管理好。
糖尿病的綜合管理對於疾病的防控具有戰略意義。蘇青教授強調,“幸運地是,中國人民擁有中西醫兩套醫療體系保駕護航。對於臨牀治療中,現代醫學治療不能滿足的臨牀需求,中醫往往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蘇青教授表示,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糖尿病防控中也要加強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互相協作,充分發揮中醫藥在中國糖尿病治療體系中的臨牀作用和價值。
循證先行:有效控糖、改善症狀,津力達再添新證
事實上,半個世紀以來,儘管出現了多種糖尿病藥物,但對實現血糖的控制並非完美。部分藥物可能會引起不良事件,增加心血管疾病,更為重要的是部分糖尿病藥物並不能有效改善臨牀症狀。因此,臨牀迫切需要一種控糖與改善症狀兼顧,且安全性良好的抗糖尿病藥物。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連鳳梅教授指出,在標準循證證據加持下,近年來中成藥越來越受到現代醫學認可。最新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糖尿病的中醫藥治療,遵循辨證論治原則,在協同降糖、改善症狀和體徵、防治併發症、提高生活質量及三級預防中發揮作用。《指南》推薦,2型糖尿病氣陰兩虛證,在應用二甲雙胍等降糖藥物的基礎上,可加服津力達顆粒。《指南》的推薦得益於津力達顆粒充足的循證成果,為臨牀決策提供了可靠的“證據池”。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仝小林院士團隊牽頭開展的一項納入19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牀研究顯示,對於服用二甲雙胍穩定劑量血糖仍不達標的患者,加用津力達顆粒可進一步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0.92%,降低空腹血糖(FBG)和餐後2小時血糖(2hPG),顯著提高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改善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狀,且安全性較高。
仝小林院士團隊開展的另一項納入15項隨機對照臨牀研究的薈萃分析(共1810名受試者)結果顯示,與單獨使用降糖藥物相比,聯用津力達顆粒不僅可顯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FBG、2hPG和HbA1c水平,還可改善胰島功能,降低體重。
“目前中藥相關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對糖脂代謝等指標的改善作用及其潛在機理機制。忽略了臨牀路徑中血糖達標情況及改善臨牀症狀的評價。”連鳳梅教授介紹,為進一步探索津力達顆粒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率以及臨牀症狀改善的影響,確定其改善血糖達標率與臨牀症狀變化之間的相關性。研究團隊對192例的隨機對照臨牀研究結果進行了二次分析。主要評價指標為血糖達標率,次要評價指標為臨牀症狀改善評估、症狀改善與血糖改善之間的相關性。
結果顯示,與對照組(二甲雙胍+安慰劑)相比,津力達顆粒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可顯著提高HbA1c<6.5%(25.0% vs. 14.9%,P=0.046)、2hPG<10mmol/L(32.6% vs. 10.6%,P=0.000)、2hPG<11mmol/L(39.1% vs. 18.1%,P=0.000)患者的比例。
在臨牀症狀改善方面,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9種症狀(口渴、疲乏、飢餓、多尿、口乾、自汗、盜汗、五心煩熱、便秘)均得到顯著改善;在臨牀症狀消失率方面,治療組飢餓、多尿、口乾、自汗、五心煩熱的消失率顯著高於對照組。連鳳梅教授指出,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在改善單一症狀有效率、中醫症狀總積分方面均具有顯著性差異。
在症狀改善與血糖改善之間相關性分析方面,連續干預12周後,治療組與對照組進行比較,未發現臨牀症狀改善與HbA1c 之間存在相關性。“這説明津力達顆粒改善臨牀症狀的作用是獨立於降糖功效之外存在的。”連鳳梅教授強調,“分析結果證實,無論患者血糖改善情況如何,津力達顆粒都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臨牀症狀。”
津力達顆粒在控制血糖和改善臨牀症狀方面的作用,得益於其嚴謹的藥物組成。連鳳梅教授介紹,津力達顆粒遵循絡病理論研製而成,組方中含有人蔘益脾氣,蒼朮、佩蘭燥脾濕,仙靈脾温脾陽,黃精、麥冬養脾陰,苦蔘、黃連瀉脾熱,荔枝核暢脾氣,葛根升清氣,丹蔘通脾絡,共同執行益氣養陰、健脾運津的功能。
2019年,由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牽頭的“以津力達顆粒為示範的中西藥聯合應用規範化研究”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連鳳梅教授介紹,該研究從臨牀和機制角度對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的方案進行了規範描述。“從該研究中,既看到了中西醫結合方案給患者帶來的進一步獲益,也解釋了為什麼會帶來這種獲益。同時,項目審評專家也給予了該項目高度肯定。”
臨牀驗證:標準化治療聯用津力達可實現防治“多贏”
會上,四川省遂寧市第三人民醫院陳雲華教授介紹了其在臨牀上治療的一位特殊患者。
病例回顧
患者男性,65歲,於12年前被確診為糖尿病,未規範治療,具體用藥不詳。偶測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7-10mmol/L,餐後未測,1年後患者自行停用降糖藥物,體重逐漸下降。並逐漸出現指端麻木、皮膚瘙癢、視力下降、雙手觸痛,未進行正規檢查及治療,症狀逐漸加重。2年前因面癱於市中醫院住院治療時,血糖高,予以胰島素控制血糖,平素使用優泌林70/30控制血糖,餐前血糖一般波動於10.0-11.0mmol/L之間,出院後未規範監測。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10餘年,最高血壓160/80mmHg,長期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療。
1周前,患者出現血糖控制不佳,口渴、多飲、多尿加重,感覺頭暈、乏力,記憶力減退,便秘,皮膚針刺感,自測隨機指血糖餐前在18.0-23.0 mmol/L,門診改用甘舒霖+羅格列酮治療,血糖仍控制不佳,遂入院治療。
診斷分析
完善相關檢查後診斷為:
西醫診斷:
(1)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 糖尿病腎病;
(2)高血壓病2級 很高危;
(3)混合型高脂血症;
(4)便秘。
中醫診斷:消渴病(氣陰兩虛證)
病例特點
(1)老年男性,病程較長,預期壽命長,對血糖監測不重視,超重(BMI 25.52kg/m2);
(2)患者入院時血糖高,HbA1c13.5%,未達標,胰島功能差,血糖波動較大,空腹、餐後血糖均較高;
(3)有高血壓、高脂血症、便秘等合併症;有周圍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等併發症;中醫辨證:氣陰兩虛證。
治療方案
綜合病情特點,患者住院期間採取二甲雙胍緩釋片+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治療,血糖下降,然而口渴、便秘未緩解。後調整藥物,使用二甲雙胍緩釋片+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津力達顆粒治療,患者血糖逐漸達標,便秘緩解,整體症狀明顯改善。
患者出院後堅持生活方式干預,嚴格糖尿病飲食,適當運動,規律監測血糖,及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二甲雙胍緩釋片+津力達顆粒治療,血糖控制達標,口渴、便秘的症狀明顯緩解。
專家點評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建英教授對上述病例治療方案給予了充分肯定。她強調,糖尿病管理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控制血糖外,還應該對患者的血脂、血壓、體重、腎功能進行全方位的管理。“患者在胰島素強化治療加口服二甲雙胍聯合津力達顆粒治療後,糖代謝得以改善,血糖得到控制,證明該治療方案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也間接證明津力達顆粒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改善症狀。”劉建英教授建議應繼續隨訪,觀察糖化血紅蛋白的改善情況,評估以上治療方案的持續控糖能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趙林雙教授高度認可津力達顆粒在糖尿病防控中的作用。她特別分享了自己臨牀應用津力達顆粒的六點經驗:
(1)有研究發現,津力達顆粒具有改善微循環的功效,因此,對於糖尿病合併微血管併發症患者可給予津力達顆粒輔助治療;
(2)臨牀觀察發現津力達顆粒對改善血脂具有一定的輔助功效,因此,對於糖尿病患者合併血脂異常可以使用津力達顆粒輔助調脂治療;
(3)對於長期乏力的糖尿病患者,給予津力達顆粒治療,可明顯改善乏力症狀,尤其更適宜老年糖尿病患者;
(4)對於長期口乾、便秘的糖尿病患者使用津力達顆粒,可明顯改善患者口乾、便秘不適症狀;
(5)糖耐量異常患者,給予津力達顆粒治療,可改善空腹及餐後兩小時血糖;
(6)注意事項:對於腹瀉、大便次數增多糖尿病患者建議禁用。
結語
在“中西醫並重”的國家戰略指導下,中醫藥納入國家防治體系,津力達顆粒作為循證豐富的中成藥,被寫入多部糖尿病防治指南。多年的循證醫學證據積累和臨牀應用經驗,使津力達顆粒受到了中西醫專家的共同認可,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臨牀。
蘇青教授表示,充足的循證研究,為津力達顆粒為代表中成藥在臨牀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可靠證據。協助臨牀醫生更好地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改善症狀。同時,很大程度減少胰島素的使用劑量,甚至使患者可停用胰島素,降低低血糖的發生風險。此外,津力達顆粒對微循環的保護和改善作用,也展現出其在防治糖尿病併發症方面的獨特優勢。
在糖尿病呈井噴式發展的今天,醫學界需行動起來,共同推進中西醫結合的進程,為“健康中國”的實現掃除糖尿病這塊“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