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通過不同體質判定身體健康?

為什麼有的人吃很多東西也不會發胖,而有的人喝水也長肉?為什麼有的人皮膚光滑,而有的人皮膚坑坑窪窪總長痤瘡?為什麼有的人不怕冷也不怕熱,而有的人一到冬天即使穿得很厚還是覺得冷?

實際上這些都是體質現象,體質特徵秉承於父母,同時,後天的調養也對體質有很大的影響。體質特徵是人一生健康狀態的主線,人所表現出來的體態、身體健康狀態、飲食口味喜好、易患疾病都和體質密切相關。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不同體質的人,養生方案也不一樣。想要達到好的養生效果,就必須先弄清自己的體質,對症調理。

中醫如何通過不同體質判定身體健康?

傲骨女人攜手北京恩平中醫研究院推出【健康與美 吳用道來】中醫養生系列欄目,由北京恩平中醫研究院院長吳用主講,本期話題聚焦中醫預防學之體質診斷。

如何判斷體質?

中醫體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體質學以生命個體的人為研究出發點,旨在研究不同體質構成特點、演變規律、影響因素、分類標準,從而應用於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治、康復與養生。

中醫對體質的論述始於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中許多篇章都涉及體質的概念,並提出了相應的養生方法。

比如《靈樞·通天》中,根據人體陰陽的多少,提出將人體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和平的陰陽五態人,明確指出陰陽偏頗是病態的體質,陰陽相對平衡才是正常體質。這種認識直到現在仍未被改變。

中醫如何通過不同體質判定身體健康?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又將陰陽五態進一步細分為木、火、土、金、水五種,如此產生二十五種人格類型。此篇進一步闡述了體質的概念,以及體質與自然環境、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等因素的關係,揭示出體質就是人體內陰陽、氣血、臟腑功能的活動傾向。

如今,我們將中醫體質分為九種,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九種體質的特徵:

一是氣虛體質,經常出虛汗,容易疲乏,呼吸短促容易感冒,毛髮不華。

二是陽虛體質,手腳冰涼,體型白胖,精神不振,舌苔色淡,胃膝怕冷。

三是陰虛體質,易口燥咽乾,手腳心發熱,面色潮紅,大便乾燥,易爆易怒。

四是痰濕體質,心寬體胖,多汗且黏,胸悶痰多,舌苔白膩,面部較油。

五是平和體質,精神充沛,睡眠良好,體型勻稱,膚色潤澤,舌色淡紅。

六是血淤體質,經常出現於斑,痛經,皮膚粗糙,面色晦暗,性情急躁,瘦人偏多。

七是濕熱體質,易長痘粉刺,口有異味,面部油光,心煩懈怠,眼睛赤紅。

八是氣鬱體質,悶悶不樂,胸肋脹滿,抑鬱脆弱,心慌失眠,乳房脹痛。

九是過敏體質,易哮喘鼻炎,常打噴嚏,容易瘙癢皮膚敏感,有遺傳性。

根據體質合理養生

由此可見,每種體質在我們的身體上有着不同的表現,對我們健康的影響也不盡相同。看不同體質的具體表現,可以對我們的體質進行自測,從而來指導我們的養生和飲食。

下面,我們以氣虛體質作一個詳細的案例分析。

氣虛體質有什麼表現?渾身乏力,爬樓上氣不接下氣,稍微運動就大汗淋漓,想睡覺睡不着。

中醫如何通過不同體質判定身體健康?

氣虛體質包含氣虛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陰陽兩虛體質。氣虛體質基本都是心氣和心血不足,如果不調理的話,繼續發展下去將有可能患上心臟病。

那麼,氣虛體質怎麼調理?從中醫角度看,除了中醫治療、養生調理方法,比如中醫五大技法針、砭、灸、導引、按蹺,以及中藥藥膳調理,自我養生主要是從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要進行鍛鍊,通過業餘時間,堅持練一些養生功,如站樁、打坐、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這些都可以練,但是剛開始練的時候最好有專業人士指導,此外慢跑、散步都可以使身體得到鍛鍊,來改善氣虛體質。

第二,要情緒調養。培養一種愛好,比如琴、棋、書、畫、音樂等,讓自己的情緒能得到釋放,內心能得到按摩和撫慰,逐漸培養一種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第三,調整睡眠。一定要保持規律的睡眠,中午小睡或閉目養神、打個盹也很有必要,中午是心經當令,小睡有助於養心,也能讓身體有機會休息和恢復。

第四,飲食調整。口服大棗、雞肉等食材,通過反覆咀嚼、滋養脾胃,氣虛就會得到糾正。

總而言之,養生調理的方法是比較多的,而且九種體質養生各異,要尊重自己的身體情況,這樣的養生效果才是最好的。

另一方面,人又是非常複雜的生物體,單純體質遠不如複合體質常見,也就是説,一個人可能同時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體質特點,這種複合體質同樣也需要複合的養生調理方法。

再舉一個陽虛體質的例子。打個比喻,陽虛體質,相當於陰霾遮住了體內的“太陽”。

陽虛的人通常會手腳發涼,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耐受不了寒冷(冬天的寒冷或冷空調、電扇等),吃(喝)涼的東西會感到不舒服,大便經常會呈現稀溏狀。

遺傳、疾病、早產、形寒飲冷和用藥不當等原因都會導致陽虛體質的形成。易患關節炎、咳嗽、哮喘、腹瀉、痛經等疾病。

當一個人出現上述表現,比如手腳冰涼,怕冷,容易腹瀉等情況,基本就可以從體質上判定這人屬於陽虛體質。相應的,就知道這個人已經患上,或者將有可能患上哪一種疾病。所以,通過體質的判別也是中醫預防學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曾經調理過一位女客人,41歲就已經手腳冰涼,吃點東西就拉肚子,怕冷,夏天都不敢穿裙子,她説一穿裙子就容易肚子痛,她是典型的陽虛體質。她是一位互聯網工作者,年輕的時候經常熬夜,肝損傷比較嚴重,飲食也不注意,喜歡吃冷飲。通過解針、刺絡調理,一個系統調理後,她告訴我,她的手腳和小肚子已經不涼了,而且,她之前腳幹得裂口,現在也有所改善,感覺皮膚不那麼幹燥了,裂口在癒合。

不同年齡階段體質特點

人的身體千差萬別,不可能有兩個人有一樣的身體狀況,所以中醫調理要因人而異,特別要遵循體質的特點進行調理,才能有效。

此外,人一生不同階段,養生也有側重。中醫在道家基礎上發展起來,道家講求順應天道,即自然之道,所以,按照人生不同階段的身體規律來養生,按照四季變化來養生都是順時養生,也是遵循天道養生。我有專門的課程《不同人羣體質特性及養生需求》,這裏不詳細展開講,簡單講兩個階段,大家瞭解一下。

幼童期(稱學齡前期3-7歲)養生重點:

幼童期仍需非常注重與自然的親近與和諧相處,順時、順勢養育。

幼童期人容易發生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等狀況,此時更要注意從調護入手,避免“畫蛇添足”式的餵養。

不宜盲目大量用藥,否則就會陷入不良循環,體質往往會越來越差。

幼童屬純陽之體,容易有高熱驚厥、感冒發燒、咽喉腫痛、肺炎、積滯等疾病。

養生方面要注意:少吃餅乾、巧克力、奶油、飲料、火腿腸等精細加工後的高熱量、高營養食品;不要總怕孩子吃不飽,滿世界追着餵飯;不宜濫用補品;還要養成定時大便習慣。

此期兒童自身藴含着盎然生機,養育順其自然,簡單就好。

中年人養生重點:

中年人的體質處於由盛轉衰的轉折期,陰陽氣血失調,抗病能力下降,身體處於多事之秋。

中年人養生需求應做到量力而行,切勿過勞;飲食有節,合理營養;適量運動,持之以恆;心態平和,處世樂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該階段養生以預防為主。《景嶽全書·中興論》所強調:“故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餘強半。”

中年人養生重點:

補精(後天之精,全面)、 益氣、養肝護目養神、護精(先天之精,爆發力、耐力);

適應變化(自然、內外、平衡防過激);

疏通經絡(手法、器具、食物、被動、鍛鍊);

適當進補(食補為主),重在補脾、補心、補腎;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形與神俱;

中醫研究的對象是人,而非病,所以中醫重在養生。日常養好身體,就不容易患病,所以中醫最大的價值是治未病,真正意義上的治未病其實有三重價值:

第一,無病重防。

對於健康無病之人,重在養生調攝,預防疾病的發生。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賊邪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第二,欲病早治。

欲病指欲作未發,包括病情潛隱,尚未顯露,幾乎無自覺症狀,或病情輕微,僅有先兆表現。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講:“莫知其情,莫見其形。”,《素問.刺熱論》説:“肝熱病者,左頰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第三,已病防變。

《傷寒論》曰:“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還有清代名醫葉天士所強調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等。

治病救人靠醫生,健康養生靠自己,為了少走養生彎路,一起繼續學習中醫知識,打造更加強健的體魄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6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醫如何通過不同體質判定身體健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