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內蒙古日報】
西瓜解渴。
放歌消夏。
黃綿杏熟了。
暑,炎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故有小暑、大暑之分。
7月7日10點37分49秒,農曆壬寅年六月九號,將迎來小暑節氣。隨着小暑的到來,也進入了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
如何安然度過盛夏酷暑?
古人發明了二十四節氣,自有其消夏避暑妙招,千百年來,流傳下了吃暑羊、食新、封齋、吃伏面、吃雞蛋、吃藕、市冰、鬥畫眉等習俗,可謂花樣繁多,樂趣橫生。
心情舒暢,熱而不覺,涼意沁心,暑氣自消。
讓我們循着古人的足跡,尋找清涼度夏之方。
小暑之夏收: 龍嘴奪食 爭分奪秒
古人將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分為三候,每候五天,每個節氣共計15天。
小暑從7月7日開始至7月22日結束,它的三候為:一候温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形象地説明了小暑時節,一日熱似一日,大地上不再有一絲涼風,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因地面氣温太高,老鷹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小暑過完,7月23日迎來大暑,這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民間將此形容為“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16日開始,至8月24日結束,整40天,是一年中氣温最高且潮濕、悶熱的時段。小暑時節,正是初伏。
內蒙古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李永安説,每年的小暑、大暑對應在了陰曆的五月、六月間。五月、六月赤日炎炎炙烤大地,如果缺少雨水,禾苗會乾枯,土地焦黃,用萬惡來形容這段天氣一點都不為過,古人因此稱五月為惡月、六月為焦月。
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有句民諺:“大暑小暑,淹死老鼠”,表明這兩個節令正是一年中的雨季。
“民諺道‘小麥成熟一晌午’,有毒辣的太陽曬着,小麥一中午就會變黃,繁忙緊張的夏收也因此開始。”李永安説,夏收用一個“搶”字形容最合適,第一要和太陽“搶”,毒太陽曬小麥,麥穗很快乾黃,幹黃了會炸芒口松,把麥粒掉在地裏;第二要和大雨“搶”,如果雨季暴發洪水,農民只能眼睜睜看着洪水淹沒小麥而捶胸頓足,麥子拉到了碾糧食的場面裏,才算成功了一半。但是,如果遇上連陰雨,麥垛上會生出白森森的芽子,珍貴的糧食就會全部損失浪費掉,農民半年的辛苦也全部化為泡影。
李永安説,因此,夏糧收割又稱為“龍嘴奪食”,也就有了“夏糧入了倉,秋梁入了場,才算吃到嘴裏”的説法。
小暑之樂趣:習俗多多 煙火迷人
千百年來,因為地理氣候的不同,南北方的小暑習俗也不盡相同,可謂豐富多彩,爛漫多姿,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繽紛的色彩和無比的樂趣。
在南方,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在北方,有頭伏吃餃子的傳統,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且餃子的外形像元寶,有“元寶藏福”的意思,吃餃子象徵着福氣滿滿。
在內蒙古土默川一帶,小暑時節,鳳仙花正開得沸沸揚揚,紅的、白的、黃的,清風吹來,遠看像一羣彩蝶在飛舞。“鳳仙花又名指甲花,俗稱海娜花,過去,小暑第一天晚上,愛美的年輕女子、小媳婦們,把整株鳳仙花搗爛成泥放點明礬,塗雙手或者指甲,用葫蘆葉子包裹住,再用布條纏緊,第二天放開,雙手或者指甲就會變成紅色。”67歲的和林格爾農民石成世説,鳳仙花染指甲很漂亮,又有潤膚功能,保護手不會皴裂。
石成世説,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鳳仙花很受女人們的喜愛,現在年代發達了,護手霜、指甲油取代了鳳仙花,但是,為了體驗古俗的樂趣,現在有些年輕人在老人們的教授下,也會用鳳仙花泥染指甲。
炎夏的樂趣不止如此。
此時的呼和浩特,托克托縣的黃綿杏熟了、巴彥淖爾的香瓜熟了、甘美多汁的西瓜上市了……冰鎮一顆大西瓜,切開汁多肉脆,咬一口清涼甘甜,沁入心脾,好個炎炎清涼夏。
漫長的夏夜,點一盤釀皮、要幾串羊肉串,喝幾口啤酒,三五好友聊個天吹吹牛,偶爾吹來一陣涼風,好不快哉愜意。旁邊的廣場或者公園裏,大人們的歌聲、舞步,孩子們的嬉戲、玩耍……無不顯示這個時節的人們度夏歡樂多,生活比歌美。
在呼和浩特周圍,呼和塔拉、黃花溝等旅遊景點已是綠草茵茵、繁花似錦,正以最美的姿態熱情地迎接着每一位遊客。
放眼古今,國人度夏莫不如此,與天和、與地和,順時應節,炎夏不炎,煙火迷人,清涼自在。
小暑之養生:養護陽氣 心靜為宜
小暑開始進入三伏天,該如何養生呢?
內蒙古營養健康管理協會副會長、國家公共營養師邢彥春説,依據《黃帝內經》養生原則,此時以養陽為主,應該從起居、飲食、運動、精神四個方面進行調養,宜保持心靜。
起居調養。炎熱的天氣易傷人體之氣,使人出現氣短、懶言、倦怠、頭昏、胸悶、口渴等症狀,所以勞動或運動,要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並注意加強防護,最好在午飯後睡一會兒,一則可消除疲勞,二則可避開炎熱之時;睡覺時不宜吹風扇,更不宜夜晚露宿;在有空調的房間,不要讓室內外温度相差太大;納涼時,最好不要在過道里,以防“賊風”入侵而得病。
飲食調養。不吃太涼的食物,因為寒涼食物能傷害脾的陽氣,造成腹脹、大便瀉泄等脾氣虛的症狀;少吃油膩的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營養豐富的西瓜、西紅柿、黃瓜、萵筍、扁豆等;中老年人應經常做些粥食,如燕麥米粥、綠豆粥、紅小豆粥、荷葉粥等,對增強體質有一定作用。
運動調養。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因為劇烈運動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僅損傷人體陰津,也耗傷陽氣。
精神調養。要做到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使心神得養。
邢彥春説,夏季酷熱多雨,暑濕之氣易乘虛而入致人患上疰夏、中暑等病。預防疰夏,宜服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如每天用鮮藿香葉、佩蘭葉、飛滑石、炒麥芽、甘草一起水煎,代茶飲;預防中暑,避免在烈日下過度暴曬,注意室內降温,注意勞逸結合。另外,防暑飲料和藥物,如酸梅汁、仁丹、清涼油等亦不可少。(記者 高瑞鋒)(圖片均由劉永威攝)
責任編輯:李倩 李國棟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