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之後,天氣會一天比一天炎熱,人們為了避暑,會有很多習慣,比如説喝冷飲,吹空調等等。但殊不知這些行為,往往就是夏天裏最傷身體的,也是最損耗陽氣的行為。
那麼夏天裏最耗陽氣的行為有哪些呢?
首先是長期對着空調吹,其次是食用冷飲,第三種是在大汗之後就沖涼,第四種穿着太少,第五種是吃寒冷的食物。無論哪一種行為,只要你習慣這樣做,身體裏的陽氣就會慢慢流失。
那麼為什麼這五種生活習慣會導致身體裏陽氣的損耗呢?
三伏天裏,天氣炎熱出汗是避免不了的,即使出汗不多,夏天裏人們的毛孔也會打開,身體的新陳代謝也會加速。而人們如果在夏天吹空調、吹電扇,會導致出汗液無法正常進行,身體自身的體温調節受到了限制,外表雖然感覺到涼快了,但是熱氣會積聚在身體之內,極易引發一些中暑的症狀。
所以説,年紀稍微大一點的人,尤其要注意不要做這五種事情。尤其是四五十歲的人,雖然身體還算健壯,但畢竟是步入中年的人了。更要注意不要在三伏天裏損耗自己的陽氣!
人們之所以有這樣的説法,其實和古代中醫的“陰陽”理論是離不開的。
在《説文》中是這樣解釋“陰陽”的“陰,闇(àn)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陽,高、明也。”在山河之間,山南水北接受陽光最為充分,而山北、水南則接受的光照較少,兩個地方因為光照的差距,所以物種、氣候也有較大的差別。古人因此而發現了陰陽之別。
後來人們逐漸發現,陰陽與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甚至風雨雷電等等自然現象不同,更不同於延綿的山脈和流淌的河流,陰陽是不可見的,只能夠依靠人們的感覺來體會。
陰陽又和那些人們想象出來的神鬼妖魔不同,雖然只可以感覺,卻是又是真實存在的。就因為陰陽的這種特性,可感而不可見,所以人們便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盡情地賦予了陰陽很多東西。
可以説,陰陽是傳統文化的基礎,更是老祖宗認知世界的基礎。就像我們現在認為萬物是由原子構成的,後來隨着科學的進步,人們又發現了粒子。所以時代在進步,人們所認知的世界,也在發生變化。而古人則構成萬物的基礎稱之為“陰陽”。
所以,人也是有陰陽屬性的。在《素問》中有提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人終其一生都在與外界的陰陽進行溝通。而當人陰陽失衡的時候,人體就會表現出病態。就像我們感冒的時候,雖然發燒,身體卻感到很冷。
陰陽不僅被運用到了醫學中,甚至還被人們賦予了一些神秘色彩。
《呂氏春秋》中記載“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屈原在《九歌》中也説“壹陰兮壹陽”,這裏的陰、陽是可以決定人們命運的。老子也説“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就是説萬物都是由陰陽溝通而成。
古人還認為,三伏天正是陽氣盛極而衰,陰氣始生,但由於陽氣太盛,所以陰氣只能“蟄伏”,這便是為什麼稱之為“伏”的原因所在。
而這個時候,人們也要注意不要被陰氣、寒氣侵襲,儘管天熱,也要保護好自己,不要着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