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氣温漸漸升高,讓大家倍感舒適。但冷空氣卻時不時地殺個回馬槍,讓氣温忽高忽低。
剛脱掉秋褲,發現降温了;重新穿上冬衣,卻又熱得冒汗。
這一冷一熱的變化,讓人一不留神就會生病。
俗話説“春捂秋凍,老來無病”,春天,還是得捂着點!
春捂四處,雜病不生
1.捂手腕:守住全身血脈
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温暖全身,而原穴則是主管各臟腑的元氣和生命的原動力所發出的穴位。
神門穴作為手少陰心經的原穴,是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
位置:神門穴在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裏側。
保健方法:平常沒事的時候用拇指指端反覆點按神門穴30次,可以去除煩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時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2.捂腰背:腎好一切都會好
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會出現腰部痠軟怕冷、尿頻及易於疲勞的症狀。
按摩腰部的腎俞穴,可滋陰壯陽、補腎健腰。
位置:腎俞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保健方法:可兩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放在位於腰背部兩側的腎俞穴上,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如此連做36次。
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該穴,也可温暖腎陽。
3.捂足部和小腿:聚陽氣,一年少疼痛
春季,很多老人會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是噁心、嘔吐、眼睛痛等肝陽虛的表現。
這就提示我們要重點保護好足部和小腿部位了,平日多熱敷足臨泣穴能很好地改善這種不適症狀。
位置:足臨泣穴位於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蹠骨夾縫中。
保健方法:用兩手拇指指面着力分別置於足臨泣穴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然後緩慢屈伸活動足腳趾,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持續 20~30 秒後,漸漸放鬆,再輕揉局部。如此反覆操作,每次按壓 5~10 分鐘,每日 2~3 次。
4.捂肚臍:養陽氣,助長壽
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温暖此處可鼓舞脾胃陽氣,特別對於經常有胃部冷痛和腹瀉的人來説,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
保健方法:保養神闕穴可採用揉中法,即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於肚臍,順時針揉轉,每次360下。
這些人羣更要“捂”
1.胃病患者
低温刺激會引起毛細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環,從而引發急性胃痙攣、胃潰瘍、胃腸炎等。
這類人羣需及時增減衣服,防止腹部受涼。
在飲食上要注意暖胃養胃,多喝熱水,少吃冷食,按時吃飯。運動要適量,不宜大量運動出汗太多。
2.關節病患者
大部分的關節疾病復發都和受寒有一定的關係。
而在初春這個氣温變化無常的時候,關節病患者更要注意保護好全身重要關節,避免寒氣侵入。
3.哮喘
冷空氣刺激後,會導致氣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損,繼而令氣道反應性增高,引起咳嗽、胸悶甚至哮喘、呼吸困難等。
因此,氣温驟降時,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最好減少出門,必須出門時可以戴口罩,增加衣服,重視頭部、胸背和足部保暖,以免着涼。
4.冠心病患者
中醫認為“血遇寒則凝”,意思是説寒冷刺激會使得血管發生收縮、痙攣,血液流動不暢,同時增加心臟負擔,從而極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所以,對於冠心病患者來説,此時需做好前胸及後背的保暖工作。
此外還需合理用藥控制血壓。如果有胸悶、隱痛或心慌等情況,即使發作時間很短,也要格外重視。
5.腦血管病患者
春季是腦梗高發季節,尤其是這段時間晝夜温差大,低氣壓、高濕度,都容易刺激體內控制血管活動的神經,造成小動脈血管的持續痙攣,使得血壓驟然上升。
因此,對於中老年人來説,一旦發現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説話不清楚、眩暈伴嘔吐等症狀,必須高度警惕,應立即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春捂的注意事項
是否春捂,須根據天氣而定。
一般來説,春季晝夜温差較大,早晚較冷時,要適當“捂”。
中午氣温在10攝氏度以上時可適當減衣;出現“倒春寒”時,要恪守“春捂”之道;“暖春”到來,即連續幾天日最高氣温都在20攝氏度以上時,就不能“捂”了。
如果兩種極端天氣交錯出現,穿衣、脱衣就該勤一點。
來源:健康廣東
【來源:汕頭市衞生健康局(中醫藥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