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又名長生果,也稱落花生,原產於南美洲一帶,明代傳入我國福建,是豆科落花生屬一年生雙子葉草本植物。因花生營養價值較高,故被譽為“植物肉”“素中之葷”。
可你知道嗎,花生不但可作為食物食用,還有藥用價值,因其長於滋養補益,有助於延年益壽,民間稱其為“長生果”“萬壽果”“千歲子”。
渾身是寶的“素中之葷”
花生仁
花生的脂肪含量約是大豆的2倍、雞蛋的5倍,花生油中約80%為不飽和脂肪酸(其中油酸53%~72%,亞油酸13%~26%),亞油酸可調節人體生理機能,促進生長髮育,對降低血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嬰幼兒亞油酸缺乏症、老年性白內障等疾病均有顯著功效。
花生的蛋白質含量是小麥的2倍、大米的3倍、牛奶的7倍,營養價值與動物蛋白質相近,並且花生蛋白質的消化係數高達90%,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花生蛋白中含有10多種人體所需氨基酸,其中賴氨酸可提高兒童智力,穀氨酸和天冬氨酸能促進腦細胞發育、增強記憶力。
花生中所含維生素以維生素E最多,其次為維生素B2、B1和B6等。天然維生素E能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發病率。此外,花生中的脂溶性維生素K、卵磷脂和腦磷脂均可延緩大腦功能衰退,並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花生中含有近30種無機礦物質,其中鈣、磷、鐵等礦物質含量比豬肉、雞肉等動物性食物更高,花生中的鋅能促進兒童的大腦發育,激活中老年人的腦細胞。
花生中還富含白黎蘆醇、β-谷固醇等植物固醇,白藜蘆醇是一種生物活性很強的天然多酚類物質,不僅有抗菌、抗炎、抗過敏、抗血栓作用,還有明顯的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對冠心病、高脂血症有一定防治作用,並可抑制腫瘤產生。β-谷固醇是生理活性很強的腫瘤類疾病天然預防劑,具有阻斷致癌物誘發癌細胞形成的功能。
花生中所含的兒茶素也對人體有很強的抗老化作用。
明代《本草綱目》記載:“花生悦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補氣,清咽止癢”,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説:“花生味甘氣香,能健脾胃,飲食難消者宜食之”。中醫認為,花生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具有健脾養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利尿止血等功效,適用於治療營養不良、脾胃失調、各種貧血、咳嗽痰喘、腸燥便秘、乳汁缺乏等症。《杏林醫學》載花生(去嘴尖)文火煎湯調服可治療久咳、秋燥及小兒百日咳;《食療粥譜》提到脾胃失調,營養不良者可用花生仁30g、糯米60g、紅棗30g,加冰糖少許,煮粥食用;《陸川本草》建議用花生90g和豬腳一條(用前腿)燉服治療產後缺乳。
花生衣
花生衣又稱花生皮,指花生仁表面那層紅色(或黑色)種皮,含有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花生衣是現代被收進藥典的新藥,作為藥用始見於《全國中草藥彙編》。中醫認為,花生衣味甘、微苦、澀,性平,入肺、脾、肝經,能補脾胃之氣,有養血、止血、散瘀、消腫、生髮、烏髮的作用,其中以棕紅色花生衣養血、補血效果為最佳,食用方法以煮食為宜。西醫則認為花生衣能抑制纖維蛋白溶解,增加血小板含量,改善血小板質量和凝血因子缺陷,加強毛細血管收縮功能,促進骨髓造血,臨牀常用於血友病、類血友病、原發性及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各種出血的輔助治療。
花生葉
除了花生和花生衣,長期臨牀研究發現,花生葉“晝開夜合”的生物特性與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晝夜作息規律同步,花生葉具有鎮靜安眠的作用,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天然助眠藥。
日常飲食中的“多面手”
民間素有“生花生健胃、煮花生潤肺、炒花生保肝”的説法。生花生性涼,因其漿汁多,富含纖維素和植物油脂,故能生津潤腸,所以有生吃花生養胃的偏方。從現代醫學角度看,花生含大量蛋白質和脂肪,適量的蛋白質能幫助中和胃酸,而適量的脂肪則能刺激小腸粘膜分泌腸抑胃素,抑制胃酸分泌。花生所含磷脂成分作用於胃粘膜泌酸腺分泌的黏液,可通過乳化和潤滑作用保護胃粘膜。日常生吃一點花生(每天不超50g),能抑制胃酸分泌,起到緩解反酸、保護胃腸粘膜的效果。但生食花生一定要充分咀嚼,以減輕胃的消化負擔。
此外,生花生所含維生素及酶未被破壞,具有生理活性,能增強食慾、促進消化、抗菌消炎,對口角炎、腳氣病等維生素缺乏症效果尤佳。熟花生因花生被炒熟或煮熟,性質發生變化,有滋補強身的作用,可加強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功能,提高記憶力。花生內服生研衝湯每次宜10-15g,煎湯每次宜30-100g,炒熟食用每次宜30-60g。
生活中食用花生需注意以下幾點:
花生油脂成分較多,一次不宜食入過多,以免滑腸腹瀉,體寒濕滯及腹瀉者慎服花生。
因消化花生中的油脂需大量膽汁,所以膽囊切除者不能吃花生,以免加重肝臟負擔。
花生有止血作用,跌打損傷後有血瘀疼痛者不宜多食花生。
痛風急性發作期禁食花生。
花生易受潮黴變,產生致癌性很強的黃麴黴菌毒素,因此已黴變的花生千萬不要食用,以免導致肝癌。
本文轉自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微信公眾號
作者:王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