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説“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不僅僅可以解決温飽問題,還是供給機體營養的必要方式。
然而有的人雖然每天吃得多,但餓的速度還是很快,難道自己真成了吃貨,還是單純的嘴饞?
1
首先了解一下
我們為什麼會感到飽
我們感到“飽”需要大腦收到兩個信號:一個是胃被填滿,另一個是激素。
當我們吃了很多食物或喝了大量液體,胃不斷膨脹的同時會向大腦發送信號,告訴大腦你已經吃了足夠的食物。
但是,胃被填滿還不夠!因為身體停止進食還需要另一個信號—瘦素分泌。
攝入的食物被身體分解後,裏面釋放出不同的營養物質被身體吸收,從而激發對應的激素(主要是管理食慾的瘦素),並告訴大腦“我不僅胃被填滿了,也獲得了足夠多的營養,可以不吃啦”。
這也是靠狂喝水+吃西蘭花並不會真的讓你有飽腹感、滿足感的原因。
2
飯後就餓、總是餓得快
可能是生活、飲食習慣不合理
胃分解不同食物的速度不同,胃可以保持充盈感的時間長短也不同。在三大營養素當中,胃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速度最快(1-2個小時),蛋白質次之,脂肪最慢。
正常情況下,飯後3~4小時才會出現飢餓感,但如果經常餓的太快,不一定是消化好,可能是生活、飲食習慣不合理,比如下面這些情況:
1蛋白質攝入不夠
蛋白質屬於大分子物質,消化起來相對較慢,一般需要1.5~4小時,像牛奶、豆漿等流質蛋白比較容易消化,而牛肉、雞肉等含蛋白質豐富的肉類,完全消化需要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
所以,吃夠蛋白質可以幫助我們增強飽腹感、延緩飢餓;反之,如果蛋白質沒吃夠,自然就餓的快。
建議
正常情況下,每人每天的蛋白質攝入量應為體重(kg)×1.2~1.5克。以一個60kg的成人為例,每天蛋白質攝入量應在80g左右。具體可以參考飲食:
◎早餐:1杯牛奶/豆漿+1個雞蛋;
◎午餐:2兩豬瘦肉/去皮雞肉/魚肉;
◎晚餐:2兩雜糧粥/1杯雜豆豆漿/炒豆皮/豆腐。
2精製碳水攝入過多,缺乏膳食纖維
米飯、饅頭、麪條等多屬於精製碳水,不僅容易消化,還會迅速升高血糖,使胰島素水平也大幅上升,隨後造成血糖下降過快,從而產生飢餓感。
建議主食粗細搭配,普通人羣可以用1/3~1/2的粗雜糧替代精米白麪,既能增強飽腹感,又有助於增加膳食纖維、維生素B等營養素的攝入。
3喜歡趁熱吃
食物的温度對消化吸收有重要影響,尤其是澱粉類食物,熱的澱粉類食物更容易被消化吸收。
2004年《營養學研究》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選取9名健康男性,讓他們每天早上吃等量的馬鈴薯,其中有幾天吃熱的(中心温度為84℃),有幾天吃温涼的(中心温度為26℃)。結果發現:吃熱馬鈴薯時,餐後血糖及胰島素水平顯著高於吃温涼馬鈴薯時。
而且放涼後的土豆會產生抗性澱粉,不僅在體內消化吸收緩慢,可延緩飢餓。還能分解產生丁酸等短鏈脂肪酸,有助於調節血脂,提高胰島素敏感度等。
建議
煮好的米飯,放上3~5分鐘,再用鏟子迅速攪拌,讓米飯充分接觸空氣,自然冷卻,等到米飯不燙手的時候再吃。
4睡眠不足
有研究者對12名健康青年男性分為睡眠4小時、睡眠10小時兩組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前者的血漿平均瘦素水平較後者下降18%以上,胃飢餓素水平上升28%。而瘦素與飢餓素的比率,與飢餓程度明顯相關。
也就是説,睡眠不足會通過影響激素水平,讓人感到飢餓。
建議
每晚儘量在11點前睡覺,保證7~9小時的睡眠,具體以清醒後感覺舒適為宜。
5壓力過大
長期壓力過大,會刺激大腦分泌可的松(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它會抑制胰島素的作用,使體內的糖分無法很好地被吸收,從而發出飢餓的信號。
如果你最近飲食和生活作息都比較正常,但突然出現飯後餓的快,也可能是運動量增加導致的。如果持續很久有這樣的困擾,還要警惕是胃酸分泌過多、腸道吸收能力差、甲亢、糖尿病、肝臟等問題!
來源:CCTV回家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