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從來不在幼兒園大便,知道真相後我哭了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健康

作者 | 郁郁青青

十一回家,嫂子跟我抱怨:

3歲的小侄女,上幼兒園幾個月以來,吃飯、午睡都挺好,就是有一點特別愁人,從不在學校拉便便。

入園前,孩子習慣了午後上一次大號,可現在總要憋到下午4:30放學,到家一進門就往廁所衝。

好幾次可能實在忍不住了,拉在了褲子裏,發現時便便早已幹了,難以想象孩子穿着髒褲子忍了幾個小時。

嫂子再三追問,孩子先説就是不想上,後來委屈地道出了真實原因:

「其他小朋友都不在學校拉便便,我也不敢……」

無比心疼這孩子,小侄女性格是比較安靜,但沒想到連上大便也不敢説,選擇硬生生憋着,這麼小的孩子長期憋便身體會出問題的。

不止一次聽身邊的媽媽們為這件事苦惱,屎尿屁是自然規律,可到了孩子這裏怎麼成了大難題?

有時候,孩子身體發出的信號,不僅僅是身體本身的問題,作為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視。

其實,這已經是一個普遍的「幼兒園現象」。

之前有調查顯示,80%的孩子不在幼兒園上大便,只有20%的孩子不受影響。

街頭的一個採訪同樣印證了這一點,許多家長表示,孩子經常在上學前後排便。

如果養成了晨起和晚上排便的習慣,本無可厚非,令人擔憂的是孩子有了便意,卻強忍幾個小時,不肯在學校解決。

長期下去,大便乾燥,極易引發便秘,嚴重的還可能導致肛裂,而且大便裏的黴素會被腸道重新吸收,進入身體循環,對健康無益。

中國家長曆來重視孩子的屎尿屁,要求孩子每天準時大便,如果連續幾天不排便,就會如臨大敵,擔憂孩子消化系統出了問題,猜測是不是生理疾病。

於是,給孩子吃大量的水果、蔬菜和中藥,甚至強行使用開塞露。

或者呵斥、懲罰,不斷給孩子施壓,「再拉到褲子上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弄髒了你自己洗」。

這樣有沒有效果?

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變本加厲。

被緊張和恐懼籠罩,孩子只會本能地拒絕大便,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讓孩子覺得自己表現不好,產生自卑自貶心理。

所以,家長重視是必要的,但只有真正對症下藥,才不會雪上加霜,讓孩子多受一份罪。

如果孩子在家能夠順暢地拉臭臭,在幼兒園卻習慣性憋便,家長不妨試着從這幾個方面找找原因。

1、孩子進入秩序敏感期

2-4歲的孩子會出現明顯的「強迫症」,玩具要放到特定的位置,自己的東西別人不能碰……否則就會大哭大鬧,這一點家長們可能深有感觸。

這是正常的秩序敏感期,其實表現在拉臭臭上也是一樣的。

有的孩子在家習慣了小馬桶排便,有的上廁所還要玩玩具,有的只要媽媽擦屁屁,或者擦屁屁要先用紙,再用濕紙巾。

這些熟悉的環境和習慣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孩子在這個階段是對秩序最敏感的時期,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事物,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進入幼兒園,一切都是陌生的,這些秩序統統被打破,孩子就會焦慮不安,寧可憋着也不願意改變。

2、羞恥意識萌發

有位家長一直相信,兒子不願意在幼兒園拉粑粑,是怕被老師罵。

後來瞭解到真正原因是:「廁所坑位沒有門,一個小朋友在拉,旁邊就會圍着好幾個同學笑話他。」

兒子還告訴他,根本沒有見過男廁所有小朋友拉過便便,有一次他趁同學午睡,偷偷溜到廁所拉的。

拉臭臭有什麼可害羞的?其實真不是如此。

三四歲的孩子已有強烈的自尊心和羞恥感,知道屎尿屁屬於自己的隱私。

幼兒園集體排隊拉便便的做法,其實忽略了這一點,再加上同學們的嫌棄和嘲笑,即使有了便意也緊張地拉不出來,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孩子只好「謹言慎行」。

3、不適應蹲便

為了衞生考慮,大多幼兒園的廁所都是蹲便,這對於習慣了馬桶的孩子而言,既陌生又恐怖。

朋友的女兒已經大班了,還是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説起來也很委屈「腳都沒地方放,萬一掉下去怎麼辦。」

有一次急得實在不行,由老師緊緊拉着,孩子才戰戰兢兢地上了一次大號。

蹲坑給孩子的恐懼,真的不是一句「這有什麼可怕的」能消除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挑戰就是,蹲着上廁所太累了。

蹲便需要一定的腿部力量支撐和平衡能力,有的孩子蹲不穩,或很容易腿麻,上起大號特別費勁,孩子也會本能地逃避。

4、陌生環境的不安全感

在採訪中,兒童心理科醫師認為孩子不在學校排便的大部分原因是心理因素,焦慮、緊張。

剛入園的孩子,還沒適應陌生的環境,再加上突然被規則約束,對老師也尚未形成信任和依賴,很難建立起安全感。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情緒軀體化投射。

指的是某種情緒不能在心理層面流動,也無法通過言語釋放時,就很可能通過異樣的身體症狀表達出來。

就像我們過度緊張時會肢體僵硬,當孩子對周圍的一切處於警惕、懷疑狀態,身體也會發出相應的信號。

另外,有些孩子性格偏內向,不好意思舉手上廁所,怕自己太過特殊,擔心不受老師喜歡。

有的孩子有清晰的自我保護意識,老師幫忙擦屁股這樣的身體接觸,會打破他內心的安全界限。

心理學家武志紅説:身體是心靈的鏡子。

有一種孩子,不是不想在學校拉便便,是因為沒有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

幼兒園是成長的必經階段,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這種罪,所以入園前後還需要做好準備。

1、提前幫孩子適應如廁環境

入園前,家長儘可能提前帶孩子熟悉環境,瞭解學校衞生間的便池設計。

如果與家中使用的不同,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調整。如果是蹲便,不妨經常與孩子玩蹦蹦跳的遊戲,鍛鍊孩子的下肢力量。

平時外出時,帶孩子到公共衞生間解決大小便,逐步讓孩子適應這種場合。

另外,儘可能教會孩子自己擦屁屁,提拉褲子,掌握了這些本領,就無需向外尋求幫助。

等到進入幼兒園,對環境和自身的掌控力,會增強孩子的底氣和信心,幫助他更快地過渡。

2、讓便便成為自然正常的話題

前段時間,2歲的兒子每次拉臭臭都要躲到桌子或者門後面,生怕被發現,叫他出來時,他竟急得大哭。

意識到孩子對便便問題的在意和羞恥心,我沒有再去幹擾,只是説「拉吧,拉完之後媽媽幫你擦。」

同時也藉助《拉便便真舒服》《小狗便便》等繪本,讓孩子瞭解大便形成、排泄等生理現象。

每個人的大便都是臭臭的,拉粑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並沒有不好,可以不必躲起來。

孩子自然不能真正理解,但是他從媽媽的反應中能夠感知到,大人不會因此嘲笑和嫌棄他。

和很多事情一樣,家長態度越平和,孩子越不會恐懼、羞恥,反而能夠正視和接受問題。

3、接納孩子大小便的失誤

兒童性心理專家胡萍在《善解童貞》一書中講過一件小事,自己兒子放學後告訴爸爸褲子濕了,爸爸以為尿褲子了,想着看看濕到什麼程度,結果摸了一手大便。

但爸爸沒有立刻暴跳如雷,反而哈哈一笑,「你看我摸到什麼了,黃金啊。」

父子倆開開心心地回家,換了乾淨的褲子。

後來,兒子又故技重演,爸爸依然玩笑着應對。

對此,胡萍説:

當孩子發現父母對自己的尿褲子、拉到褲子上的行為放鬆之後,孩子才會徹底地修復,只有父母真心接納孩子的現狀,孩子才能夠獲得修復的安全感。

當孩子便便拉在褲子上,父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動聲色地將褲子換下,告訴他:沒有關係,小的時候都控制不了大便,換掉就可以了。

很多時候,內心沒有障礙了,身體的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

童年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千萬別讓孩子因為便便問題尷尬、束縛、痛苦。

排便的事情説小也不小,它不僅關係着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有自尊心、安全感、自信心等精神方面的塑造。

在這個問題上,父母永遠是最好的領路人和後盾。

作者:郁郁青青,與孩子共同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