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父母在,全家和氣美滿,兄弟姐妹相親相愛。
父母去,全家矛盾重重,兄弟姐妹相恨相殺。
父母在的時候,跟父母去的時候,為什麼家庭的變化會那麼大呢?因為父母永遠都是家庭關係的緩衝者。一切矛盾,都會在父母在堂的時候被壓了下來。
有情感研究者認為,父母永遠在家庭中扮演着如同“天平”一般的角色,永遠平衡着孩子之間的關係。一旦天平失去平衡,那原本和諧的關係就會被打破。
在一個家庭中,他跟大哥有仇怨,但看在父母的面子上,他還是選擇原諒大哥,不至於翻臉不認人,把事情擺在枱面上。
過了十來年後,父母都離開了,那他絕對會跟大哥“舊事重提”,甚至為了某些事兒而針鋒相對,反目成仇。這一切,都很現實。
為什麼古人會説“親兄弟,明算賬”呢?因為他們知道,一旦父母歸去,哪怕兄弟姐妹再和諧,都會為了一丁點家產而爭個你死我活。
父母走後,選擇跟“兄弟姐妹”不再往來,往往是以下4種人。
02
選擇不跟兄弟姐妹往來的人,大多重視“親情”。
如何才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呢?那就是保持一定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靠得太近,終究會產生矛盾。人與人之間過分親密,終究是一場劫難。所有的感情變質,都從距離靠得太近開始。
父母在的時候,兄弟姐妹的心中還有一個寄託,也還有一個核心。存在寄託和核心的他們,肯定會重視與兄弟姐妹的感情。
所謂“父母是家庭的感情樞紐”就是這個道理。
當這個感情樞紐消失之後,那兄弟姐妹之間就會出現爭鬥。如果雙方的距離靠得太近,那人與人之間只會產生更大的問題。
為了避免更大的矛盾的出現,我們就只能選擇減少往來的頻率,只要在逢年過節聚幾次就可以了。這,才是保持關係和諧最好的方法。
遠離,並不代表了薄情,而代表了我們對親情的重視。
03
選擇不跟兄弟姐妹往來的人,往往不想惹“麻煩”。
有人提出過一個觀點,人際關係中的麻煩,都是人為刻意造成的多餘結果。
本來這些麻煩不會出現,但我們非要去刻意製造麻煩,那麻煩就會層出不窮。一切的結果,都由我們自己來承擔。
比如説你的兄弟姐妹想找你借錢,那你該如何是好呢?當親情搭配上利益之後,一切都不好説。
你不借給他,別人又會説你不重視親情。你幫了他,他有可能會忘恩負義,甚至一直拖着你的錢不還。一切,都很現實。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究竟會如何選擇呢?
也就這麼一句話,惹不起,躲得起。
既然不想沾染麻煩,也不想招惹矛盾,那我們就躲得遠遠的,最好雙方之間少點往來,只需要保持一定的聯繫就好。
這,往往是當代人的心態。
04
選擇不跟兄弟姐妹往來的人,大多受過傷害。
既然不願意往來,則證明自己受到過某些傷害。而這些傷害,會讓人意難平,就連心中最後一絲感情也都被磨滅了。
在人際關係場上,我跟你關係不錯,你也沒有害過我,那我們之間保持一定的友好關係,那還是可以的。反之,如果你傷害過我,那我們之間就沒有必要保持和諧的關係了。
尤其是親戚,能夠少點往來,就需要少點往來。這,並非是感情淡薄的問題,而是我們不願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了。
有句話説得好,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
兄弟之間儘量不要有共同的財產,不然雙方將成為仇人。姐妹之間,只需要在逢年過節聚幾次就可以了,其餘的時間少往來,避免互相傷害。
瞭解過人際關係的人都明白,人與人之間聚在一起,不過有三個目的罷了,要不就是為了相互算計,要不就是為了合謀害人,要不就是為了談感情。僅此而已。
05
選擇不跟兄弟姐妹往來的人,大多喜歡安靜。
人老了,就崇尚這麼兩個字——安靜。
年少之時,或許我們喜歡過上喧鬧的生活,在熙熙攘攘的都市中打拼。這,是屬於年輕氣盛的追求。
年長之時,或許我們喜歡過上安靜的日子,在平平淡淡的小窩中生活。這,是屬於成熟樸實的追求。
為什麼我們很少跟兄弟姐妹往來,很少跟不必要的人交往呢?
因為我們知道,不存在真感情的人,沒必要硬拉着在一起。與其雙方都痛苦,不如各自放手,各相安好,至少不會影響原本的關係。
真正愛我們的人,永遠相伴在我們的身邊。而不愛我們的人,哪怕我們再真情相待,也不會換來好的結果。
要知道,人心換人心,這才是人際關係的本質。倘若做不到,那我們還是過點安靜的小日子比較好。也許,平靜淡然,才是成熟人生的追求。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