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早上,屈貴忠走到院壩邊上,看了流過電站的水,關上家裏所有的用電器,只留下一盞燈,白紙燈泡的燈絲還是紅紅的,亮不起來,他咋也想不到水充足,負荷也不大為啥電壓起不來,最後來到電站,提起發電機才知道是因為通過電站的水過濾不夠,一些雜物阻擋了發電機,使得通過發電機的水量減弱,造成轉速降低。屈貴忠提起發電機清除一些阻擋發電機雜物,使得通過發電機的水量增大提高轉速。
54歲的屈貴忠,家住距縣城40多公里的鎮坪縣曙坪鎮楊安村4組,1984年,從陝西平利縣落户而來,買下了生產隊的三間公房,並結識了四川城口的女青年康慶菊,在這裏成家。“那時這裏山大人稀不通公路,但小水電很發達,在我省大部分邊遠農村尚未通電時,這裏幾乎家家都有小水電站。”圖為屈貴忠家大白天還亮着燈。
屈貴忠説,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家裏想擁有電視、電磨等用電的傢俱,就仿照同村最早修電站的沈仲萬家的電站,花了400元買了台舊發電機,修了一個3000瓦的電站,因為落差小發不出電來。隨後就又在自己家旁邊的堰溝(小河)砌了寬30公分,深40公分的水渠,長30米,形成2米多的落差,建起了500瓦的電站供家庭照明。
地處大巴山北麓的鎮坪縣曙坪鎮楊安村4組,當地人叫麥渣坪,和山裏的其他村組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看山不顯山,人稱堰溝小河從山上流下,在飛瀑峽匯入鎮坪的母親河,因堰溝水的落差適中,村民的房屋都傍水而建,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有見識的村民沈仲萬在自己家旁邊的堰溝上修電站,不僅點燈不用油,磨面不用牛,而且還能看電視,此後凡建新房者都建一座水電站。目前全組7户人家每家都有一座水電站。
屈貴忠之子屈光來,陝西中醫藥大學的在校生,在檢查發電機。屈貴忠兩個孩子同年考上大學,另一孩子屈光波為陝西理工大學學生。
堰溝從溝口到腦約有20多公里,村民朱淮文家離溝口有7公里,是該組住得最遠的一家。71歲的朱淮文,1964年隨父母、弟弟四人,從平利縣八仙鎮來到這裏,“在老家沒有飯吃,就往深山裏鑽,尋找適合生存的地方,到了這裏開荒種地,搭起簡單的窩棚居住。”朱淮文説,1982年新建了寬敞的房子,兄弟倆在這裏成家生子,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五個孩子(三女二男)都出了山,安居樂業了,逢年過節都回來。圖為朱淮文扛着有故障的發電機回家。
他家的電站修的比較晚,原來500瓦的電站,家用都行了,今年原來的電站通水有問題,發電機轉得很慢。今年5月,在原來的水渠基礎上,延伸了10幾米遠,重新修了電站,將水位落差提高到2米多。整個電站由他一人修。“修水渠買材料、買電線、加上孩子花700多元從網上購買600瓦同步微型發電機,人力不算,1000元就夠了。”朱淮文説。圖為村民朱淮文查看燈泡是否被燒壞了。
第一次來這裏,沿着村級道路進入溝口時乘車有點膽怯,進溝以後的村路伴着堰溝的水流,加上村道兩旁茂密的植被散發出的富氧氣息,愉悦之意油然而生。從2014年初至今,記者在不同季節先後4次來到這裏,每次都見到水位不減,一年四季天天都發電。“國家農村電網改造時,我們這裏家家都有發電站,加上太偏遠村民們就沒有農電進村的需求。”朱淮文説。圖為朱淮文查看電線杆上的電線。
朱淮文在新修的電站上安裝發電機。現在他們這裏最大的電站3000瓦,最小的500瓦,基本上能滿足村民生活、生活資料加工的用電需求。
村民吳勝安檢查電站設施,該電站為3000瓦,特意用木板做了小房子,保護着這個全村最大的發電機。
該電站建在距住處一河之隔的河對面。
57歲的李定國,説到家裏的電站讚不絕口。
簡易電線杆支撐着由電站前往住户的電線。
這裏沒通公交車,摩托車就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村民們用摩托車運回在外面買的東西。
在村民曾大雄家,門前的大“鍋蓋”將電視信號送入家裏的電視機裏,53歲的曾大雄,坐在爐邊喝着茶,開着兩台電視機,有滋有味地看着,“同時開着兩台電視機,喜歡的電視劇同時看,一點也不耽擱。”他説,他們所裝的電視天線,可24小時不間斷地收視多個台。
村民吳勝安和妻子在院壩用洗衣機洗衣服。
村民趙振富家的女主人邊看電視邊刮土豆。
趙振富家電燈長明,家人圍着火爐烤玉米、喝茶聊天。如今麥渣坪年輕的後生們都出山在外面打拼,有的功成名就,在校的大學生,假期回到家裏,脱下皮鞋幫着家裏做農活,把學到的知識帶回來,為家鄉服務。留下的父輩們則有吃有喝有錢用,也不離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