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年地球進入冰河時代,全球氣候變暖。
2060年人類離開地球移民火星。
2100年人類進入外太空,新人種出現。
2215年地球將面臨災難性毀滅
2600年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
最近,小編看了個新聞,
而且今年高考閲卷還採用了阿爾法狗的背後技術
他的發明者就是被稱為“地球最聰明的人之一”的戴密斯·哈薩比斯
這人一點都不簡單,讓李嘉誠專門請過來給自己上課,老李聽的那叫一個聚精會神。
神童橫空出世,4歲自學國際象棋,兩星期擊敗成年人
哈薩比斯1976 年7 月27 日出生,父親是希臘與塞浦路斯混血,母親是新加坡華人,從血脈上講他也算是半個華人。他們都是老師,曾經開過玩具店,有着“像波西米亞人”般的性格。在這麼個家庭,走出繼承父母衣缽或者從事藝術的孩子應該是一件大概率事件。
事實也正是如此。哈薩比斯的妹妹是一名作曲家和鋼琴演奏家,而弟弟則專注於創造性寫作。
“很明顯,我就是家中的那隻黑天鵝。”哈薩比斯曾這樣開玩笑地表示。
▼
但是這並不影響他的自學成才,4 歲的時候,哈薩比斯看父親和叔叔下國際象棋,還是小朋友的他一下子着迷了,而且神奇的是看着看着就學會了,兩個星期後,哈薩比斯就在國際象棋比賽中擊敗了成年人。
僅用兩個星期就國際象棋大賽中擊敗成年人,這不是神童是什麼?簡直太逆天了!後來哈薩比斯就不斷的學習,經常在比賽中大勝。
8 歲的開始,棋盤上的成功開始讓他思索兩個困擾已久的問題:第一,大腦是如何學習完成複雜任務的;第二,電腦是否也能做同樣的事。神童的世界普通人真的很難懂。
當時,哈薩比斯的老爹經常帶他去倫敦最大的書店Foyles看書,這個神童對其他書籍不怎麼感興趣,8歲的他對編程的書入了迷,學習如何在遊戲中無限續命。這是8歲的孩子該思考的問題嗎?
於是,他用從國際象棋比賽中贏的 200 英鎊買了人生中第一台計算機 ZX Spectrum,開始研究編程。
▼
當時還跟着英國知名遊戲設計師彼得·莫利紐克斯開發遊戲。17歲時,哈薩比斯選擇在劍橋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與同年齡男生一樣,他也熱衷電腦遊戲。哈薩比斯領銜開發了一款經典模擬遊戲《主題主園》,1994年發行了幾百萬份,在當時來説,這款遊戲跟現在的王者榮耀一樣火。
在劍橋大學的4年間,哈薩比斯曾在劍橋的一個高水平圍棋社團裏學習圍棋,並很快沉迷其中。但因為忙於電腦方面的工作,他沒有足夠的時間練習,圍棋技藝僅停留在業餘一段水平。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對圍棋的喜愛。
▼
▼
在霍金那兒,他侃侃而談人工智能將會如何讓世界更美好。促膝長談4小時後,這位全球最頂尖、腦中裝着全宇宙的科學家霍金,竟然真的被説服了……説服了……服了……
從此,霍金轉變了對人工智能的看法,並對哈薩比斯的相關研究表示關注和支持。
▼
▼
▼
從國際象棋神童,到神經科學專家,再到人工智能企業家,哈薩比斯正在一步步改變這個世界!
Alphago與同類程序對弈勝率高達99.8%,在2015年五連勝擊敗歐洲冠軍之後,名聲鵲起的Alphago來到東方,直接挑戰韓國九段高手李世石,曾經年少輕狂藐視一眾前輩的李世石,在強大的Alpha Go面前,坦言職業生涯“從未如此緊張過”,終究還是敗下陣來
用精彩絕倫的勝利證明了一切的哈薩比斯團隊,致力於模擬人腦神經系統,最終創造出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也就是具有學習能力,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計算機系統,這家至今離職率為0的公司,曾在2012年獲得馬斯克650萬美元的投資,而在谷歌收購之前,扎克伯格也一度對DeepMind動心。
2016年1月DeepMind再次發表論文,稱他們的新算法AlphaGo在最困難的遊戲——圍棋——上也取得了巨大突破。而後,就是公眾耳熟能詳的事了。
哈薩比斯是個天才,這個論斷即使只知道他是那台在圍棋比賽中下贏人類的機器背後的男人,相信也不會有很大的異議。不過,看着他談到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孩子,你就會知道,他並不是什麼企圖潰滅人類的瘋狂科學家,也不是木訥的“極客”。不管哈薩比斯自己是否認同,他肩上擔負的可能就是人類未來的某種希望。
每晚,他都會回到家裏和家人一起吃飯聊天,之後陪兩個兒子寫作業玩遊戲。在帶完兩個孩子上牀睡覺之後,他會開始工作電話會議直至凌晨1時,之後用幾個小時來進行思考。而在這些深夜的思考中,誕生的可能就是下一個顛覆全人類的想法。
(2017-10-08)
清朝“重戲輕工”,推祟戲子,導致亡國,剛過百年這慘痛的教訓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將軍孤墳無人問,戲子爛事天下知,可悲可嘆!
今天被鹿晗公佈戀情的微博刷爆朋友圈,短短三個小時50多萬次轉發、110多萬條評論、280多萬次點贊。短短16個字,引起這麼大的反響。我們都在關注一些什麼?
這是史蒂夫霍金的一條微博,2千次轉發、2千條評論,2萬次點贊。可憐的數據,甚至連鹿晗的零頭都不到。
一些小鮮肉一部戲的片酬竟能達到幾千萬甚至上億,一名環衞工人從凌晨開始工作一天十幾個小時,拿着幾十塊的工資,發明青蒿素的屠呦呦一個獎項竟買不起北京的一個居室。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環衞工人辛勞的工作,為我們創造了舒適、乾淨的生活工作環境,屠呦呦默默的拯救了千萬人的生命,一個活躍在熒幕中的小鮮肉做了什麼?
現在十幾歲的小學生都知道這些小鮮肉,把他們作為崇拜的對象。今年袁隆平爺爺又為國家創造榮譽,他們知道麼?他們還記得鄧稼先爺爺麼?
國家是強大了,但是還需要更大更長遠的發現,為此我們這一代人應當關注些什麼,要讓我們的下一代去關注些什麼?我們需不需要以身作則?
小時候老師問:“你們的夢想是什麼?” 我們會毫不猶豫的説:科學家、醫生、軍人… 現在的孩子卻是回答:我要當大明星…
價值觀、認知、榜樣…全變了!
從兩條微博我們看出了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這是一條警示。希望老師再問起你們的夢想是什麼,孩子們能毫不猶豫的説:科學家。這是一個民族的希望。
戲子當道,願不讓英雄落淚。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iis”:變了 。。。老一輩用血肉打下的中國被一羣腦殘粉整天捧着一個戲子爛事在説。。
(2017-10-08)
這個身材枯瘦,顯得頭特別大的男孩叫邵鎮煒,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大一學生,他是靠自己的努力以644分考入大學的,因為從小患有“進行性肌肉萎縮”症,不得不與輪椅相伴
瘦弱的他甚至連厚一點的書都沒辦法拿起來,但是堅強的他通過自學以高分考上大學,而且因為他讀書涉及範圍廣,就算是很多高年級的大學生也比不上他
邵鎮煒從小沒有什麼朋友,與他相伴的就只有書籍,也因此邵鎮煒的心比誰都能平靜,這也讓他更好的靜下心來讀書,體會書所帶來的好處
邵鎮煒因為生活無法自理,平時都是靠媽媽的照顧,每一個天才的背後總有一位默默無私付出的偉大的媽媽,身為患有進行性脊髓萎縮症的他是不幸的,但是擁有這樣一位偉大而堅強的媽媽,他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孩子
平時看書看累了,邵鎮煒就喜歡看着窗外,無人知道他在想些什麼,他只知道努力的活着,更好的活着就是對媽媽最好的回報。同時,他在家趁着暑假的時間已經開始自學人工智能和量子力學的知識,為大學的研究做鋪墊。
(2017-10-13)
關於“世界末日論”,距離我們最近的要數2012年。而對於宇宙研究有着巨大貢獻的霍金,最近他又説出了一個非常讓人擔心的消息,那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即將迎來毀滅,這一次,他並沒有開玩笑。
在霍金的預言當中,曾經提到2215年地球就會完全毀滅,並在經過一百年左右變成一顆大火球。
如果地球真如霍金所説的那樣毀滅的話,那麼在這兩百年的時間裏面,我們如何找到一個合適居住的星球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宜居星球一直是科研人員們探討的一個話題,那麼那些星球才適合我們人類居住呢?在太陽系當中,可能性最高的就是土星上的土衞六,其次就是我們的鄰居火星以及木星的木衞二。
雖然這些星球的可能性都很高,但是卻並不適合人類居住。雖然這些星球的環境並不是百分百適合我們,但是人類是可以進化的,也許在這兩百年的時間裏面,我們就會進化出能夠適合太空旅行的“新人類”,不過,這個時間可能非常漫長。
對於在地球上繁衍進化了億萬年的人類來説,地球無疑就是最合適生存的地方。可是隨着人口壓力、資源過度開發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影響,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正在逐漸崩塌。
如果我們人類還沒有意思到這一點,做出相應的變化的話,那麼等到資源枯竭的那一刻,可能一切都已經為時已晚了。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不僅要在所謂的預言到來之前找到合適的宜居星球,而且還要對地球的環境做出改變,這樣我們才能夠繼續生存下去。如果你覺得有趣的話,那就把它分享出去吧。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心征途”:毀滅才好呢,不是嗎。
(2017-10-11)
愛因斯坦曾説:“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是知識進化的源泉。”9日在深圳啓動的騰訊NEXT IDEA科技藝術跨界展上,腦電波控制的高科技輪椅、模擬四種動物形態的變形機器人、智能染色的扎染機器令人嘖嘖稱奇,青年創客們腦洞大開。
除了豐富的想象力,創客們的作品還共同指向了未來智能生活、便利障礙人士生活等社會議題。今年的NEXT IDEA騰訊創新大賽,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作為形象大使為大賽定下“未來想象”的主題,鼓勵青年激發想象,思考未來社會命題。
用腦電波就能控制輪椅
不用手動控制,只要戴個頭套就能自由控制輪椅的速度和方向,天津工業大學的馬帥的現場操作,讓展會上不少人停下了腳步。9日,“NEXT IDEA ×未來想象”科技藝術跨界全國巡展的第一站走進深圳華潤萬象城,為公眾展出青年創客們腦洞大開的作品,展出將持續到19日。
輪椅自1933年被髮明以來從手推式變成電動式。障礙人士尚可手動操作,但對於不少人來説親自操作輪椅還存在困難。馬帥和小夥伴們研發了名為“一念即達”的智能輪椅,障礙人士戴上頭套,通過頭部的傳感器收集腦電信號,集中注意力和放鬆就能控制輪椅快慢;耳朵上的兩個傳感器收集眨眼的肌電信號,通過眨眼的頻率改變輪椅的轉向。
老人記性差,容易忘記吃藥。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可定時提醒吃藥的藥盒,不過天津南開中學的高三女生楊雲迪讓藥盒更加智能化。她發明的Pulu care小方智能藥盒,可以語音設置提醒時間。只要説一句“給我一片藥”,機器人會自動吐出相應的藥片。
除了智能取藥,機器人的頭部還裝上了脈搏、體温傳感器,手指按住就能監測數據。機器人還貼心地實現了遠程監督功能,子女在APP上可以看到老人的服藥情況,老人體温、脈搏如果有異常,子女能夠立刻收到報警信息。
食物變質往往伴隨着細菌等微生物的滋生,參展的“咻鼻兒智能檢測儀”,只要稍微靠近食物,儀器內含的納米三甲胺傳感器就能檢測微生物及其他化學物質釋放的氣體濃度,快速判斷出食物能否食用,堪稱“吃貨神器”。
“變形俠”擁有17個關節可摺疊變化
扎染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染色手工藝,將織物結紮起來染色,可形成形態各異的染色效果。不過傳統的扎染技藝染色時間長、人工損耗大、色彩單一,大大侷限了扎染工藝的應用範圍和藝術效果。
天津美院的單思琪同學和團隊成員發明的“紅色星球扎染機”,通過數字計算的方式對繁雜的染色工序進行簡化和更新,加入了PID温控系統、人工智能識別,能精確地染出獨特的色彩,用科技保護和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些年來,機器人的發展日新月異,不過對變形機器人的印象還停留在《變形金剛》的電影裏。本次巡展,天津大學的唐昭博士和同學們帶來了能變身四種形態的機器人。
這款“變形俠”機器人看上去僅一個口字型框架加上四條腿,不過別小瞧它,17個關節的它可摺疊變化,模仿出“蜘蛛、壁虎、小狗、竹節蟲”四個形態,化身蜘蛛形態能拐彎,向上摺疊框架變身“竹節蟲”可通過狹窄通道,對複雜地形的優越適應性,對未來外星探測、海洋探測、搶險救援作用不小。
觀點:
這5個青年創客的參展作品,是參加今年NEXT IDEA騰訊創新大賽的佼佼者。他們為什麼能被選中參加全國巡展呢?
大賽負責人凌琪斌介紹,今年是大賽舉辦的第六年,大賽特別邀請了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先生作為大賽的形象大使。霍金先生將本次大賽的主題定為“未來想象”,鼓勵年輕人去思考和探索更多人類未來社會共同面臨的命題,包括未來智能生活、人工智能安全、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社會議題。
這5件作品最大的特點是“人情味”和跨界創新,尤其是對不同領域社會議題的關注。記者採訪瞭解到,發明智能藥盒的楊雲迪,她80歲的外公患糖尿病,每天要吃8種藥,但老人總忘了吃。去年暑假她用了短短15天學習C語言編程、CAD建模,研發出智能藥盒。
而像“變形俠”機器人,唐昭和夥伴們發現很多地下勘測還在用人工,而勘測機器人並不能適應複雜地形,所以希望做一個變形機器人以適應不同地形,減少人為受傷。“我們非常看重選手能基於社會洞察發現問題,然後提出創意解決問題。”凌琪斌説。
記者在本次跨界展看到,展覽還特地打造了智能家居體驗館,依託騰訊雲小微的智能語音開放平台,將燈光、窗簾、電視等硬件連接,説聲“我下班了”,就能自動打開燈光和窗簾。讓更多的硬件設備具備了聽覺和視覺感知能力,成為我們生活和服務的一部分。
霍金將支招
中國青年創客
今年的NEXT IDEA騰訊創新大賽,霍金先生除擔當大賽形象大使,還將作為大賽“未來啓發者”,和中國年輕創客對話。
凌琪斌透露,霍金將出現在主題展示片中,講述他希望中國年輕人關注哪些問題,啓迪年輕人對未來智能生活、文化保護和AI安全等議題的思考。此外,大賽還將收集中國年輕人對未來感興趣的問題,由霍金先生回答。
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參展作品此次帶來的是原型機,有很多功能亟待完善,產品也需要孵化投入市場。楊雲迪介紹,智能藥盒未來計劃加入紅外探測器,可監測老人摔倒。智能輪椅還需要在語音去噪、控制精度上完善。
大賽主辦方表示,對於大賽優秀作品的孵化,騰訊將利用自身的平台和技術優勢,幫助選手做孵化。此外聯合騰訊開放生態內的頂尖合作伙伴,在硬件、功能完善上幫助選手。
在去年的大賽上,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一位同學親戚罹患漸凍人症,他和同學們發明了類似魔方的鍵盤幫助病人操作電腦,目前已經成為我國業內最成熟的漸凍人鍵盤產品,同時做成了一個公益項目。
記者瞭解到,今年的大賽包含12個項目,已收到近千份參賽作品。本次巡展將持續到10月19日,可現場體驗創客們腦洞大開的作品。
(2017-10-11)
黑洞,是大質量恆星死亡時,通過引力坍縮形成的超大密度天體。
黑洞的引力大得離譜,甚至連光都會被吸進去。既然光都逃不出來,我們想觀測黑洞自然也是不可能的,只能通過黑洞對周圍的影響,來確定它的存在。
比如,當物體被吸進黑洞前,温度會驟然升高,於是放出大量的X射線或者紫外線,人類就會通過這些射線來探測黑洞的質量等信息。
另外,科學家也會通過某些恆星或者星雲氣團繞行軌道,來判斷黑洞的位置。
最近,科學家們得出了最新的結論,他們指出:黑洞也是有壽命的,當黑洞死亡的時候,它會變成一個白洞。和黑洞相反,白洞會把內部所有的物質一股腦的全都噴吐出來,釋放到宇宙空間。
那麼,黑洞裏究竟有什麼,物體被吸進黑洞後究竟會發生什麼,甚至如果説有一個人掉進了黑洞,會變成什麼樣呢?
科學界普遍認為,人掉進黑洞裏的話一定會非常慘,僅僅巨大的引力就會把人撕碎。
不過,當今科學界泰斗霍金通過研究表示:如果一個人掉進黑洞,不僅不會丟掉小命,反而會穿梭到另一個宇宙。言外之意,霍金也就是説,平行宇宙的確是存在的,而黑洞, 就是宇宙間的通道。
如果真的如此,那麼,我們總有一天可以通過黑洞穿越出去,尋找另外的家園。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心征途”:用什麼看到??眼睛還是身體分散過後的原子?別搞笑。
網友“心征途”:就算看到,也是重來,那個時候還記得嘛?人人都知道那就不叫神秘了。
(2017-10-12)
一直以來大家對於霍金的預言肯定都是非常的關注,因為霍金作為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科學家以及天文學家還有物理學家,一直以來都給大家提供了非常多的關於外太空比較珍貴的數據,而且還有很多霍金預言也讓很多科學家深信不疑,近日霍金預言表示,人類將來如果想能夠繼續生存,就必須要離開地球,才可以讓人類的生命的延續。
霍金表示因為我們目前可以想見很多種非常艱難的挑戰,在未來各種挑戰當中,人類如果想能夠延續生命,就必須要能夠找到承載人類生命延續的星球,必須要能夠在太空當中找到一個適合移民,並且能夠讓生命更好延續的星球,這樣才能夠讓生命繼續的發展,這樣的言論讓很多人感覺到非常的驚奇,因為現在不少人認為霍金的預言都是假的。
其實對於霍金的預言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預知真假,因為霍金的很多預言都是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之後才能夠有認證的標準,所以這就讓很多人感覺到不可靠,而且不少科學家也經過天文數據來進行預測和計算,其中霍金的很多預言都沒有達到實際的認證標準,對於真偽性來説,也具有讓很多人感覺到疑惑,不過霍金認為人類生命如果想要發展,必然是需要離開地球的。
因為對於不同星球的生命體來説,霍金認為人類在地球上才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但是轉移到其他星球肯定會面臨很多的挑戰並且威脅,尤其是地球的壽命也將面臨終點,所以人類必須要將自己生命延續的出路找好,這樣才可以讓地球在毀滅之前,能夠讓人類得以生存,也可以讓人類不會被滅絕。
霍金認為人類所居住的星球在下一個1000年就會發生毀滅性的災難,所以霍金認為在未來的各種災難和基因改造病毒以及全球變暖的過程中,終將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所有人類轉移生存的星球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才可以讓人類的生命不會被滅絕,也要找到合適的方式在另外一個星球繼續生活。
(2017-10-18)
上月22日,《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上映,在豆瓣得到了史上最低的2.0分後,該片導演畢志飛發文討伐豆瓣,但引來更猛烈吐槽。各大院線緊急撤檔,電影最終收穫220萬票房。
畢志飛以一敵眾的勇氣值得敬佩,他明知不可而為之的行事風格,讓人們好奇,這究竟是何方神聖?
點開他的個人簡介,我們得知,他是北京電影學院碩士,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攻讀博士。
簡介中還有一句極為亮眼的話:“撰寫了博士論文《藝術與商業融合的不懈探索——馬丁·斯科西斯導演研究》,被譽為是國內對美國導演馬丁·斯科西斯研究最為全面、深入的一項研究。”
看到“最全面、深入”這幾個字眼後,我們今天的槍手灰狼坐不住了,作為馬丁·斯科塞斯的忠實擁躉,他在孔夫子舊書網裏找到了這篇論文,並讓店家寄了順豐到付。畢志飛挺厲害,足足寫了172頁,讀完後,我們的灰狼整個人都不好了。
百度百科搬運工畢志飛
作者|灰狼
作者簡介:與畢志飛同為電影學博士,被電影耽誤了半生的理工科碩士,現為西南某高校教師,曾在加拿大遊學,運營【映畫台灣】的三個臭皮匠之一。目標是未來能躋身畢志飛一代的導演行列。
十一黃金週,我最期盼的不是院線的新片,而是一個來自湖北襄樊的快遞。
這份快遞裏裝的,就是傳説中迄今國內最權威的馬丁·斯科塞斯論文,它的作者叫畢志飛。
作為馬丁·斯科塞斯的忠實粉絲,我對這篇論文渴望已久;作為一名電影學博士,我對畢志飛先生惺惺相惜;作為同在海外遊學過的一份子,我對他走訪美國各大高校和電影機構的經歷深感興趣。我希望能在這篇劃時代的論文中找尋更多的一手材料,期待能從中讀到更別緻的觀點,為此我齋戒三日、沐浴薰香,方才捧起這傳説中的論文。
但是,當我翻開論文第一頁,畫風就突然不對了。
饒是我再放低期待,也沒料到畢志飛博士竟然是個“搬運工”,在我們這一行,研究電影史的博士們都戲稱自己是“史料的搬運工”。搬運工也分三六九等,高級一點的是外文資料搬運工,中間的是故紙堆搬運工,再次之是二手資料搬運工,而畢志飛是百度百科搬運工。
我記得在母校的電影學碩士班,同學們為了爭搶寫哪個導演而吵得面紅耳赤。他們的論文我看過不少,除了頁數少點之外,都比畢志飛的這篇寫的好。
有一點我可以確定,如果我當初把一個導演研究的選題送到導師那裏,被當場斃掉是小事,沒準還會被踢兩腳。
博士論文寫導演研究是個不成文的禁忌,因為導師擔心我們寫成毫無營養的加長版碩士論文。我周邊的博士們沒人敢這麼幹,能幹出這事的,我只見過畢志飛。
然而畢志飛先生,竟然在我們最高的學府——北京大學,通過了導師首肯,通過了博士開題,還通過了最後答辯。
更恐怖的是,在拜讀完整篇論文之後,我吃驚地發現此君電影史視野、理論素養、甚至外語水平都低於一個普通文科博士的及格線(我暫且不提他那讀不通順的英文摘要)。然而他竟然是“第一個從北京電影學院考入北京大學的全日制博士”。
我瞬間凝固了。
作為一名博士,最基礎的應該是蒐集文獻的能力。在這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部分,中文圖書有108部,中文期刊86篇,英文文獻9部。嗯,只有9部,於是我試着把他所有的英文註釋摘錄出來:
1、Martin Scorsese: A Journey(14頁、22頁、53頁、94頁、111頁)
2、Virgin Film Scorsese(18頁)
3、The Scorsese Connection(22頁)
4、Scorsese’s Men: Melancholia and the Mob(26頁、32頁、103頁)
5、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Scorsese(44頁)
6、The Scorsese Psyche on Screen:Roots of Themes and Characters in the Films(89頁、98頁)
這6部外文書的13個引注,就是畢志飛所有的外文引用了,這些註釋大都是些無關痛癢的瑣碎信息,基本上是為了做注而做注。等等!不對!不應該是9部外文書嗎?其他的跑哪兒去了?
我前前後後核對了5遍,仍然只有6部英文書的引注,參考文獻上的1、6、8條在正文中神奇地消失了……
太不可思議了!
如果按每頁兩個註釋來計算,畢志飛140頁正文中的註釋總量應該不低於260個,13個英文註釋,按比例來算不到5%。
我想説,很多中國電影史的博士論文,外文註釋率也能超過5%。
畢志飛博士怎麼也算是喝過洋墨水的人啊,何況他的這篇文章“得到中國留學基金委的資助,期間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電影電視廣播系做了為期一年的訪問學者,走訪了美國紐約大學、南加州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環球電影製片廠等著名美國電影院校和機構”。有這些讓人眼饞的天時地利,他只做出了5%的數據……
這讓我開始懷疑國外學術環境,也開始懷疑人生。
外文的論文、雜誌、報紙文獻總該有點吧?有點外文網站鏈接也行啊!然而參考文獻裏一概沒有。那個,別告訴我一個留洋的博士不會使用國外搜索引擎!
我不是專業研究馬丁·斯科塞斯的學者,連我都知道在畢志飛寫博士論文的2010-2011年還有很多有價值的外文讀物業已出版,譬如:
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1997)
Martin Scorsese: Interviews(1999)
Martin Scorsese : A Biography(2007)
Scorsese by Ebert(2008,羅傑·伊伯特所寫的馬丁影評集)
Martin Scorsese's America(2009)
The Passion of Martin Scorsese(2010)
The Collaborations of Martin Scorsese and Robert De Niro(2010)
Martin Scorsese(2010,電影手冊出版社)
Conversations with Scorsese(2011)等等。
畢志飛在文獻綜述中是這樣寫的:“在著作中,在國外大約有十本關於馬丁·斯科西斯的著作,有的偏重於藝術分析,也有的偏重於美學和文化分析,大多出版於上個世紀,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是2007年由美國肯塔基大學出版社的美國學者馬克·科納德寫作的《馬丁·斯科西斯的哲學》,之後到目前並沒有新著問世。”
當真是睜着眼睛説瞎話的畢志飛!
真相是,在畢志飛撰寫博士論文的時間點,關於馬丁·斯科塞斯的國外出版物僅英文版就不下50本,而在2007年到2011年之間出版的英文書籍也不下10本。
就算你在德克薩斯大學圖書館沒找到,也拜託在美國亞馬遜上查一下嘛!
Scorsese by Ebert為羅傑·伊伯特關於馬丁電影的影評集,2008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
還有像古拉爾尼克與斯科塞斯合作的《藍調百年之旅》(Martin Scorsese Presents the Blues : A Musical Journey)2005年已經在內地翻譯出版,畢志飛竟然直接選擇無視之。當我翻回“論文創新點”部分,我又發現畢志飛先生信誓旦旦地要對斯科塞斯的電影音樂做“一定的摸索和嘗試”。
我極少見國內電影學者研究電影音樂,當真是勇氣可嘉,然而當我讀到相關的部分,發現畢志飛竟然連《憤怒的公牛》中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間奏曲這樣通俗的例子也舉不出來。
讓人哭笑不得的畢志飛!
《藍調百年之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如此來説,畢志飛這篇論文基本上就是對國內舊有的中文資料文獻的堆砌了。
即使這樣,這篇文章堆的也很沒水平。
我不喜歡揭人傷疤,我只説事實。
整篇論文164頁,主幹部分有5章,第一章寫老馬生平(28頁),第二章是劇作和敍事(19頁),第三章為視聽語言(28頁),第四章是所謂的美學文化分析(28頁),第五章是關於中國電影的思考(24頁)。
換句行話來説,這就是典型的學術八股,酸腐臭氣撲面而來,分類框架之野蠻粗陋,估計連電影學碩士們看到都直搖頭。
畢志飛在論文中將馬丁·斯科塞斯定義為“商業體制內的作者導演”,通篇都在圍繞“藝術與商業的融合”這一含糊命題做文章。按我説這樣的導演多了去了,弗蘭克·卡普拉、威廉·惠勒、霍華德·霍克斯、奧遜·威爾斯、曼凱維奇他們統統都是。
圍繞馬丁·斯科塞斯的一些極其重要的線索也被畢志飛先生無視了,比如説他曾經深受美國地下電影和實驗電影的影響——馬丁曾無數次提到雪莉·克拉克(Shirley Clarke)對自己的影響,而他早期的作品也有很強的實驗傾向。
別告訴我你真的懂馬丁·斯科塞斯!
我心中的那個馬丁·斯科塞斯,是努力將傳統類型和現代元素、將古典敍事和現代電影技法進行綜合的那個人。
斯科塞斯的電影的確有很多的現實主義元素,但是能將《紐約,紐約》和《純真年代》這樣的影片也解釋成現實主義(第42頁)的,我只見過畢志飛!
我只能期待畢志飛博士從理論深度上高屋建瓴了。
但是,畢志飛在運用敍事學、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和接受美學等理論的時候,頻頻引用的都是二手文獻。我可以列舉一下,像彭吉象先生的《影視美學》、童慶炳先生的《文藝心理學教程》、宋家玲老師的《影視藝術心理學》,僅上述三本書的引用數量就超過了全註釋的5%。
這些本科教學課本固然經典,然而一個博士對本科教材有如此強烈的依賴感,那麼他童年肯定缺失了什麼。(我不是瞎説,我只是按照畢志飛的邏輯運用了一下精神分析。)
在第104頁,畢志飛是這樣表述的:“依照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如果要對意大利民族的集體無意識進行一個分析的話,那就是崇尚藝術,而且崇尚現實主義理念。”
我也可以這麼説,如果要對畢志飛的無意識進行一個分析的話,那就是在黑馬丁·斯科塞斯,而且是一個高級黑。
畢志飛可以把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與勞拉·穆爾維的窺淫癖式凝視頻頻套在斯科塞斯頭上(通常這都是電影學博士們在論文寫作中極力要避免的傾向),那麼我也可以把肛門期壞乳房這些套在畢志飛頭上。
同樣是法國片,《朱爾與吉姆》《廣島之戀》後的括弧用了法文,《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後的括弧卻用了英文。
我想一個電影學博士一定是很懂視聽語言的,畢竟常常拉片子嘛,何況還是十年磨一劍的導演。
畢志飛很努力,在文中貼了不少截圖,親手畫了部分影片的機位圖(畫的當然是奇醜無比)和分鏡表,但是我沒搞懂他忙活這麼多有什麼實際效果,除了湊頁數。
畢志飛手繪的《禁閉島》機位圖。
文中是這麼總結的:“複雜的鏡頭調度不是在炫技,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和影片內容很好地統一在一起,有效幫助了主題與故事的傳達”。
這種話都是廢話,這種所作所為,就是在注水。如果視聽語言掌握的好,他的《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就不會如此捱罵了。
搞了半天,他只看到《窮街陋巷》《好傢伙》《純真年代》中的那幾個經典長鏡頭,這些段落早就是婦孺皆知的課堂教案。
我説你至少得提一下《憤怒的公牛》《好傢伙》裏出色的滑動變焦(Dolly Zoom)吧?
畢志飛接着寫道:“在《出租車司機》結尾特拉維斯大開殺戒的一場戲末尾,用了特殊俯拍長移動鏡頭,這種鏡頭角度在那個年代是很少應用的。”(第61頁)
然而熟悉電影史的人都知道,這種鏡頭在弗裏茨·朗和奧遜·威爾斯那個年代都已經司空見慣了。
而在第四章“新好萊塢電影的主將”一節中,畢志飛橫向比較了斯科塞斯和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以及弗朗西斯·科波拉,大量堆砌出來的人物生平讓我再次確認他是一個百度百科搬運工。
我到底發現了畢志飛的一項優點,那就是第五章“馬丁·斯科西斯藝術與商業融合的策略分析及關於中國電影的思考”的寫作。在這裏,他擅長的官樣文件和學術八股能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可這部分(至少有17頁)跟馬丁·斯科塞斯有毛關係?
有人説畢志飛不久要進廣電總局,我覺得這事很靠譜,那些罵他電影還想當導演的人你們得注意了!
還有,畢志飛先生寫東西的文風是這樣的:
短短四句話,三句話用“這部電影”四個字打頭,感情他跟老外説英文的時候,每句話開頭一定是I(我),一定是這樣的。
如果畢志飛先生要進電影局工作,日後行事恐怕還得更嚴謹一些。因為我在文章中不幸發現了幾處錯誤:
在第47頁他如此寫道:“影片(《賭城風雲》)的開始是一場汽車爆炸的戲,斯克西斯飾演的賭場大佬羅斯坦衣着光鮮地上了汽車,但隨後汽車發生爆炸。”然而,看過這部影片的人都知道這個角色是羅伯特·德尼羅演的。
在第85頁則出現了這樣的句子:“(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在2010年《禁閉島》中的表演可以説是他繼憑藉《血鑽》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之後的又一新的突破。”
畢志飛博士竟然將小李子得奧斯卡的時間提前了9年。飛沙風中轉,小李子的梗從今天開始由你接了。
“對馬丁·斯科西斯最全面、深入的一項研究”,《藝術與商業融合的不懈探索——馬丁·斯科西斯導演研究》這篇論文註定難以被超越。
憑藉它,畢志飛通過了盲審,通過了畢業答辯,從北京大學這座殿堂級學府拿到了博士學位。
這樣的奇蹟,不知道幾百年後才能重現第二次。
因此我決定收藏這篇論文,這是我從網上買的,16塊+23運費,和你那部電影的票價差不了多少。
所以別怪我沒曬票根。
豆瓣上的2.0評分我也沒有做貢獻。
最後我需要感謝畢志飛先生沒有將博士論文交付出版社,今天我手裏的就是限量版。
豆瓣讀書欄也少了一個2.0的評分,應該是皆大歡喜的吧。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bmwbenz2003”:電影爛小事,學術造假大事
網友“PaTaPon”:這不是造假那麼簡單。這玩意怎麼過審?這傢伙怎麼畢業的?
網友“老魚頭”:雖然文章內容太專業,但是故事還是我爹是誰誰的套路嘛
網友“秋月寒”:支持查到底,逐夢北大
網友“青春ing”:好專業呀,不明覺厲。
(2017-10-06)
北京時間10月8日,據NBC報道,名人堂前鋒康尼-霍金斯於北京時間10月7日去世,享年75歲。
康尼·霍金斯,1942年7月17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前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司職大前鋒/中鋒,綽號“老鷹”。在1967年起在ABA聯賽中打球,效力於風笛手隊,1968年包攬ABA常規賽MVP、總冠軍和季後賽MVP,1969年併入NBA後他先後效力於菲尼克斯太陽、洛杉磯湖人以及亞特蘭大老鷹。1979年11月19日,太陽隊退役了霍金斯的42號球衣。1992年,霍金斯入選了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
太陽隊為他發表了聲明:
‘老鷹’改變了比賽,他是這項運動的標誌和籃球領域的偉大變革者。他兼具優雅、身材和運動能力,遙遙領先於他所處的時代,他標誌性的打球風格在現代籃球中已成為標杆。
一枚硬幣改變了太陽隊的命運,他成為了菲尼克斯這座城市裏的第一個職業運動員中的超級明星。理所當然地,他還是太陽隊第一個入選籃球名人堂的球員、一位42號球衣掛在球館上空的球員、一位被授予太陽榮譽戒指的球員。
康尼對比賽富有熱情,在回饋菲尼克斯社區上更是積極。他非常驕傲地成為了太陽隊社區大使,對他所遇到的每個人都給予温暖和善意。我們會非常懷念‘老鷹’。我們對這位太陽隊傳奇的離去非常悲痛,並對他的家人和朋友致以慰藉和祈禱。”
(2017-10-08)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