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一天:老張心中有杆“秤” 2015.7.17日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寺後塘巷,年過七旬的張師傅開着一家傳統木杆秤店。張老從23歲開始學制木秤,這一堅持就是半個多世紀。在張師傅的手中,小到250克、大到450斤的秤他都做過。這一輩子到底製作了多少桿秤,早已無法估量。隨着年歲的增長,張師傅的眼力已大不如前,戴着400度的老花眼鏡,他説,現在做一杆秤,靠的是用心。

 

張師傅開的小店就在自家小屋,沒有招牌,打開窗扇既是門面,又是廚房。日出而作,日落日息,365天幾乎天天如此。小店地處小巷,平時過往行人不多,也沒有多少路人會駐足注意這家無名的木杆秤店。

 

張師傅今年已經75歲,談起接班人,老人一臉無奈,兩個兒子早些年也跟着學過,可是都嫌收入太少,早已轉行。現如今,都是電子秤的天下,傳統木杆秤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縣城也只剩下這唯一一家木杆秤店了。

 

張師傅説,現在幹活的速度比不上年輕時。不過操起木刨的架式,真可謂寶刀未老。刨木杆的內功,包含了一半制秤的手藝,絲毫不能馬虎。一根粗料要加工成又圓、又滑、又直,而且大小合適的秤桿,是初入師門的第一關。

 

一根粗紅木料,要經過粗刨、精刨、砂紙打磨,再用火燒去秤桿表面的木粉。

 

以前燒秤桿用的都是刨花,現在有了煤氣,省心不少。但煤氣價格太高,家裏做飯基本還是使用柴火灶。

 

製作秤桿的過程中,要不斷地目測平直度。這時,哪怕是微小的不平整,也逃不過張師傅的眼睛。

 

秤桿的初坯完成了,張師傅開始畫刻度。張師傅有着多年的制秤經驗,每一道工序早已熟能生巧。

 

在秤桿上制花。打孔的鑽頭是用針做的,每個秤花孔直徑不到1毫米,這對老人實在是一個大考驗。植秤花是個精細活,每一個秤花孔都要植入鋁絲。

 

張師傅説,他做的秤背花和邊花加起來不會少於100個。每個制秤的師傅都有自己的制花方法,是不是自己做的秤,一看便知。

 

加工秤頭和秤尾。張師傅雖鬍子花白,身子骨卻十分硬朗,他説,幹活就是練身體的最好方式。

 

秤桿完成後,張師傅還要用手動木鑽打孔,安裝五金件。

 

張師傅加工木杆秤的部分專用工具。

 

張師傅脾氣好,人踏實,附近的居民都是朋友。一有空,就有一些好友過來聊聊家常。聊天中老人説起一個謎語:“嘴巴彎彎,背上花花,鞦韆蕩蕩,鈔票算算。”

 

張師傅的老伴買菜回來,開始準備飯菜。

 

張師傅做過成千上萬桿秤,還沒有一杆秤是不準的。即便如此,老人每次製作完畢,都要親自測試。現在由於視力不好,手腳也不靈活了,張師傅一般上午做一杆秤,下午做一杆秤。

 

老兩口知足常樂,粗茶淡飯,平淡是真。守着制秤這門手藝,一個月大概有一千塊錢收入可以補貼家用。老人現在擔心,製作木杆秤後繼無人,自己堅守了五十多年的手藝也不知道還能走多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人的一天:老張心中有杆“秤” 2015.7.17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