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台,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贊、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書畫原創首發頭條,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草書章法的整體效果是:滿紙盤旋,飛舞,內氣充盈,十分的傳情,十分的浪漫,激情不可抑止。丁文雋在《書法精論》中精闢地指出:“就一字觀之,真之結構密而大草之結構疏,就全幅觀之,真之結構疏而大草之結構密。”以人求異之心而論,草書之章法最異,最能滿足人們求異心理的需要,最能吸引人的視線。草書章法之錯綜變化難以名狀,錯綜者指字之大小錯綜、疏密錯綜、用筆輕重錯綜,欹正錯綜等,懷素《自敍帖》、張旭《古詩四首》皆極盡錯綜變化之能事,其章法常以“雨夾雪”喻之。
草書本體而言,則是從漢魏以來大約五百餘年的一個突破性的進展,標誌着草書的第二個高峯。往上推,王獻之的[一筆書]已肇狂草端倪,自旭、素以下,則有楊凝式(《神仙起居法》)、黃庭堅(《諸上座》)、趙佶(《千字文》)、吳鎮(《心經》)、楊維楨(《真鏡庵募緣疏》),各具自家面貌,但畢竟只是旭、素餘緒,醇醨自見。有宋一代,特長行書。米芾的[八面出鋒],主要體現在行書中。蘇軾《寒食帖》能在行書中融入狂草筆意,是他的過人之處。
草書到了一定熟練階段後,一般的作者很容易滑向一味快鋒、纏繞打結,線條輕滑,起訖模糊、意思淺薄。導致此類問題的發生,主要原因是被草書外在形式上的“流而暢”、“縱橫使轉”所迷惑,忽略行筆過程中必要的用筆意識、點畫法度。草書的“斷”果然是如此重要,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首先,是出於點畫備法及加強線條質感為前提的目的。草書奔騰的是形式,而用筆必須筆筆分明,乾淨利落,不得含糊不清。
草書作為書法藝術,它必然要反映人的精神、情感的體現。世界上從來沒有不表現人的心靈的藝術,書法亦是如此。如顏真卿在起草《祭侄稿》時,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悲憤激情之中,其它一切均置之度外,線條節奏隨着感情節奏的展開,二者親密無間,融為一體。而今書法創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第一步實現書者的藝術理想進入審美境界。讀一首詩,看一幅字畫,人們常常通過有限形象的優美造型來捕捉和領會某種更為深遠的意味,從而獲得美感享受。
有的人認為,欣賞書法作品,首先要認得字,要能讀懂它的內容才能欣賞,其實這種看法並不正確。認得字,讀懂內容,那只是在欣賞它的內容,而不是欣賞書法本身。欣賞書法作品,就是要暫時不去考慮它的內容,而只從作品本身的點畫、筆勢、結構、章法、氣韻等方面着眼,去獲得美感。一些識字不多甚至不識字的人也能書法,也能分辨出字的優劣,就是這個道理。書法作品的內容,固然可與書法作品本身相映成趣,但當我們書法藝術時,它只不過與裝裱工藝一樣,只是起到了裝飾書法作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