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一天:礦井千米深處的礦工 2016.1.8日

記者跟隨礦工下到礦井千米深處,用鏡頭記錄這個沒有硝煙卻處處危險的龐大的黑色王國,見證礦工兄弟在方寸間戰天鬥地。

一平硐礦田位於湖南中部,冷水江市所轄漣邵煤田金竹山礦區西南部,於1956年5月建井,1958年6月投產,設計年生產能力27萬噸。12月3日,記者跟隨一羣礦工下到礦井的千米深處,用鏡頭記錄這個沒有硝煙卻處處危險的龐大的黑色王國,見證礦工兄弟們在方寸之間戰天鬥地的震撼場景。圖為一平硐井田2139工作面,102隊的當班礦工。(圖/文 湖南日報新聞影像中心 嚴伯霖)

採煤工們每天的工藝流程主要是安全檢查,處理安全隱患,扶倒柱,移梁,背頂,鋪設溜槽,出煤,支架,掃餘煤,回柱放頂,打眼,裝藥放炮等。圖為106隊工作面頂板有矸石掉落,引起大工羅順山的警覺。採煤工作面不僅要求採煤技藝高,能吃苦耐勞,而且一定要有安全意識和應變能力。

一平硐礦區鼎盛時期曾有近3千名職工,如今煤炭市場不景氣,礦區只能減員增效,目前只有507名在崗人員,其中採掘233人、輔助253人、 21名其它人員。因為勞動強度大,井下作業較危險,效益差收入低,年輕人都不願意下井,導致在井下采掘一線工作的都是35至50歲之間的中老年人。圖為三位礦工兄弟正在扒煤。

一平硐礦煤與瓦斯突出,是威脅安全生產的主要因素。該礦現有三個生產採區,即21、24、25採區,3個採煤隊,3個掘進隊。圖為採煤工康朝東正在用鎬頭挖煤。


在一平硐煤礦有“窯王”之稱的102隊隊長彭金梅,在工作面支頂。當連隊幹部不僅要苦活、累活搶在前,還要有一身過硬的技術和組織才能。

支頂作業是一個需要配合的過程,一人支頂,一人觀察頂板,這樣安全作業就有保證。

大工羅順山用液壓支架對頂板進行支護,保證安全生產。

採煤班裏有明確的分工,扒煤、支護、放頂、打炮眼、放炮、開溜子,每個人都各有崗位。圖為一位礦工貓腰挖柱窩子,羅順山扛來液壓支柱準備支護。


一根液壓支架約80公斤,需要回收復用。工作面生產要求支架和頂梁的丟失率不能高於噸煤生產的千分之一。

102隊隊長彭金梅和排長楊曙民在認真整改液壓支柱位置,以保證生產安全。採煤人習慣把頂支柱稱之為“採頂”,2432和2139工作面的煤層高度都是2.2米,一個柱距和排距單位能採3噸煤,如果配合好,不出狀況的話每個班能夠採18根頂,約50噸煤。

106隊隊長李貴求(右一)在2432工作面和羅佑中用電煤鑽打炮眼,為下班出煤做準備。礦煤層薄、變化大,由於地質結構所限,工作面只能沿用幾十年的煤電鑽打眼、爆破落煤,人工扒煤或搪瓷溜槽溜煤。

班中餐被送到2432工作面,106隊的工友們可以稍作休息。工作餐由地面送到工作面,五元一人的標準,這也是多少年來礦工們最大的井下福利。


這是106隊54名工友們的工資單。工資單顯示:只有2人工資獎金超過三千元,15人在二千元左右,其它都是一千或幾百元。除了這張表上工資,他們沒有其它的收入來源。

一平硐煤礦黨總支書記王傑書(左二)、總工程師李志明(右一)在24採區向安全員詢問安全生產情況。為了保證安全生產,礦領導帶班作業已經成為當前煤礦安全生產一條鐵的紀律。他們曾經是國家的寵兒,他們曾經見證過煤礦的輝煌。一個個晝與夜,沒有燈紅酒綠、不見燈火輝煌;一盞盞礦燈,在千米深處與他們相隨,扒頭風鑽是他們忠實的夥伴;他們把自己的美好歲月和青春時光奉獻給了這塊黑色的土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人的一天:礦井千米深處的礦工 2016.1.8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