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紀錄片再成爆款吸睛年輕人 撬動文化認同和自信

中新社北京6月22日電 (記者 應妮)一經推出,即成爆款。這樣的盛況,在《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得到延續。

在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嗶哩嗶哩網與豆瓣網上,《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分別獲得了9.9和9.5的超高分,微博相關話題閲讀量達六億。網友感嘆:精緻不止,驚豔不止……

短小精悍吸睛年輕人

作為由中國官方打造的國家涵養工程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説話》每集用5分鐘講述一件國寶的故事,現已播出三季75集。

短小精悍,適應網絡傳播時代的碎片化閲讀。這是《如果國寶會説話》的最大特色,第三季更是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動畫效果與高新科技挖掘出的國寶“燃、萌”瞬間,符合網生代審美的各類海報、宣傳片、表情包……這些符合網絡風、味、趣的表達方式,為文物吸引來諸多年輕的目光。

在洛神賦圖、《蘭亭序》神龍本、敦煌壁畫、青州佛造像、雲岡曇矅五窟等傳世經典藝術作品的呈現中,製作團隊通過微距拍攝、動畫還原、360度全景拍攝等手段,使觀眾能夠領略更豐富的文物細節、感受更形象的歲月流轉。

如大數據算法模擬書法真跡,重現王羲之創作的場景,把觀眾帶到“永和九年”的會稽山。羣賢雅集,王羲之微醺,興之所至,提筆作序。陽光透過樹影灑落在紙面上,微風浮動,整個書寫過程伴隨着他心中的辭賦,文字隨思緒湧出,流淌並凝固。

再如戲劇化表現唐代阿斯塔那俑與文書。文官郭錄事粉墨登場,讓觀眾回到初唐時期的西州高昌縣,再現曹二郎和李三之間的一樁經濟糾紛,“吃瓜”羣眾高調圍觀。這場獨幕劇的劇本正是來自《唐西州高昌縣上安西都護府牒稿為錄上訊問曹祿山訴李紹謹兩造辯辭事》的吐魯番出土文書。

而和當代年輕人的勾連,則在唐代侍女俑一集的解説詞中體現得淋漓盡致。“1000年後的胖妹如我,看到那時的你,真是羨慕、嫉妒、愛”“作為一個每天都在努力減肥的胖妹,我曾夢想生活在大唐,但後來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腫,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為美,你身邊同樣有苗條的閨蜜。只是那時自信,那時自在,那時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為美。”

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認為,片中難能可貴的新文創思維,潛移默化中撬動着青年觀眾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用“中華文明視頻索引”理念選擇文物

有觀眾將《如果國寶會説話》比喻為一堂“生動趣味的歷史課”:凝結着時代智慧的100件國寶,被按照時間順序排序,以小見大,以點帶面,折射出所屬時代之風貌,串聯起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總導演徐歡介紹,製作團隊堅持“中華文明視頻索引”的觀念,從社會生活的各個角度來選擇展示對象。

也是基於此,第三季中關於貿易方面有鎏金銀壺,關於天文曆法有十二生肖,關於法治建設有阿斯塔那俑與文書,關於基礎設施建設有黃河鐵牛,關於人文精神有竹林七賢磚畫……“這些文物雖然各自代表了那個時代某個領域的最高水平,但是又不僅限於某個領域,文明的交流互鑑,也會在某些實用器物上留下審美的空間;而某些精美的器物,同樣具有卓越的實用功能。”徐歡説。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這25件國寶,涵蓋了書法、繪畫、壁畫、畫像磚、雕塑、造像、金銀器、兵器、文書等多個門類,多維度展示了那個時代的技藝、審美、文化和生活方式。每件文物都作為一個時代的座標,標記出了中華文明在歷史時空中走過的痕跡。

洛神賦圖、《蘭亭序》神龍本代表着南北朝時期人文思想的崛起、個體意識的萌發;敦煌與青州,一個是絲綢之路上的文化核心地帶,一個是大陸東端文明輻射範圍的見證;昭陵六駿,則堪稱一首唐代波瀾壯闊的史詩。第三季以文明的視野來觀察這些古老的文物,彰顯出文物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更是放在全人類命運變遷的宏闊背景下。

徐歡希望,《如果國寶會説話》一方面以海納百川的方式表現了中華文明的廣度,另一方面又通過每集短短5分鐘的片長展現了深入的知識點,藉此聯通曆史和現實、文明和教育、文物和影像、博物館和旅遊,達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正如片中所説,“因為這些形態,和這些形態構成的形象、知識、經驗、態度、明麗和淡雅、開懷與憂傷,已融入中國人的血液,鑄入中國人的骨髓——他們,就是我們。”(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0 字。

轉載請註明: 文物紀錄片再成爆款吸睛年輕人 撬動文化認同和自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