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落葉不掃”季節又到來了,
徐彙區共有四條馬路上榜。
在梧桐落葉繽紛的季節裏,
小編帶你去其中一條馬路——復興西路
感受一下吧~
緊鄰武康路的復興西路,東起淮海中路,西至華山路,雖然沒有“網紅”武康路那般熙攘喧囂,但有柯靈故居、衡復風貌館坐落其中,不管當地老百姓還是初來此地的遊客,都是最快了解衡復風貌區——上海中心城區規模最大、優秀歷史建築數量最多、歷史風貌格局最完整風貌區的一個窗口。
徐彙區的小馬路,各有各的氣質。復興西路則帶有濃郁的法式休閒氣息,用時下流行語來説,簡直是徐彙區的”凡爾賽“代表,一直以來都是上海文人雅士雲集的地帶。從前它被規劃為住宅區,沿路段行走,可以看到不同風格的花園洋房和公寓建築。直到如今,在層層疊印的法國梧桐下,復興西路依舊保持着一股獨特的融合氣質:優雅低調且輕鬆休閒。隱秘老洋房中的小店,逛起來也別有一番興致。尤其當這些風格各異的老房跨過時間的長流,仍散發着其獨特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之時。在深秋的下午,腳踩落地的懸鈴木,去復興西路上看看老洋房、喝喝咖啡、吃吃中國茶豈不美哉?
冬日暖陽下的一道温柔半弧
位於烏魯木齊中路和復興西路路口的麥琪公寓,給人的驚豔感絲毫不亞於打卡地標武康大樓,畢竟可是大名鼎鼎的上海灘“四大老公寓”之一。這幢建造於1937年的現代公寓,是將實用性和藝術性融為一體的建築典範,從形狀上彷彿是設計師取路角一點,用圓規畫出的一道半弧,給整個街區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美感。
提起麥琪公寓的設計者,就不能不説大名鼎鼎的賚(lài)安洋行了。由三位法國建築師賚安(A.Leonard)、保羅、阿特組成的“賚安三傑”,細心觀察“LVK”——這三位建築師名字的首字母縮寫署在許多上海的老房子上。
即便因為私人住宅設限,不能親身登上麥琪公寓的陽台感受超廣角的視野,從樓下仰望如今依然蓬勃生長着的陽台,這個象徵了上海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公寓,也是一份送給上海“麥琪的禮物”。
在博物館裏喝咖啡、吃西番尼
位於復興西路62號的衡復風貌館,是很多人選擇近距離“閲讀”徐匯老房子的第一站。
它的舊名是“The Cloister Apartment”,本義含有遠離城市喧鬧,安靜適宜居住的意思,直到如今,依然“建如其名”。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裏曾住過一位大名鼎鼎的”花廳夫人“——弗立斯太太。為了幫助其先生擴展業務,她每週都會在家中舉行宴會,宴請滬上中外名流。據説張學良都曾拜訪過復興西路62號的著名沙龍,除此之外,各路文藝名流也曾到訪過此處:蕭伯納、卓別林、黃柳霜、梅蘭芳等等。
如今這幢公寓被改造為衡復風貌館,一樓大廳能讓大家深入瞭解衡復風貌區的歷史人文建築故事。走上樓梯,來到二樓的藝術空間,更是讓人彷彿置身於百年前的“文藝沙龍”。它集咖啡館、家居設計品牌店、周邊文創產品於一身,也可以在裏面坐坐,特定的下午茶套餐裏包含了一杯特調咖啡、一塊經典西番尼和一包可以帶走的掛耳咖啡。
古典歐洲風格的敞亮客廳中彙集了各式各樣的現代藝術家居陳列,如今依然能在這裏感受到弗立斯太太想要在上海傳遞給大眾的文藝精神。
西班牙公寓裏的中國庭院
沿着衡復風貌館往前走走,這一片都是西班牙建築風格的公寓。旋轉的門柱、半圓的門窗、鑄鐵窗花飾……因為現在大多仍為居民住宅,很難有進去參觀的機會。但有一扇吊滿秋日乾果的門窗在沿街的居民區中低調又不禁惹人駐足。小小的一副書法字:“晏,自在“,便是門頭了。推門進去,裏面才是別有洞天。
庭院中布着假山流水的古景,房內是新中式風格的茶室。這樣隱秘於市區的茶室,遇見便是緣分。走上二樓的小陽台,與對面的衡復風貌館遙相對望,別是另一番古樸風情。
“走在這裏,不會寫詩的人想寫詩,不會畫畫的人想畫畫,不會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覺美妙極了。”這是1933年的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對這塊街景的詩意讚美。
落葉散散慢慢,温暖的日光透過縫隙灑在窗前,小馬路上拂過的風似乎也在對着駐足在這裏的人們説:“慢一點,生活值得品味。”
人們對建築的期待本就比使用更多。通過深入街巷,對每一幢老房子的“閲讀”,我們也許能尋找到原本不被關注的附近或角落——老建築需要新生。如今的它們依然承載着不同的功能,散發着自身的獨特魅力,在時間中繼續沉澱着,與生活在徐匯這邊土地上的人們共同生長。
文字:陳一霖
拍攝:陳一霖、顧瓊
視頻:葉芳芳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王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