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是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一首唐詩了,它的作者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時候年方16歲,關於這首詩,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意圖

白居易這一年從江南老家來到京城長安,準備參加科舉考試,他先拜謁了當時的著名詩人顧況,將自己的詩作以行卷的形式投送到顧況跟前。

顧況看着這年輕的舉子説道:“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顧況雖然是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意思是説在京城這個地方,想要成名是不容易的。

當讀到“野火燒不盡”二句,顧況被這唱嘆有味、對仗整飭、渾然天成的詩句震驚了,不僅讚歎:“道得個語,居亦易矣。”由此白居易得到了顧況的賞識,並將他的詩文大力推廣。白居易的這首詩可以説是唐代最有名的一首行卷詩了。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白居易拱謁畫像

原來在唐代,仕途與文壇上有影響力的人以及與主試官關係特別密切者,都可以為朝廷推薦人才,並且可以參與決定科考名單的名次。

所以應試舉人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爭取一個靠前的排名,多將自己平日詩文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前送呈給在仕途與文壇上有影響力的人,以求推薦,其實這就是一種自薦的形式。此後形成風尚,就將這種拜謁的詩文稱為“行卷”。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唐代還有一個叫朱慶餘的詩人,也曾經因為一首行卷詩而得到當時在水部擔任員外郎的詩人張籍的賞識。朱慶餘的這首詩是《閨意獻張水部》,詩作寫得繪聲繪色,很有特點,為什麼説是一首很有特點的詩呢?

因為他是以閨情詩的風格寫出來的,詩中朱慶餘將自己比作新娘子,情態語言楚楚動人,詩作內容完整,言辭優美,充滿詩情畫意。如果不考慮這首詩作的試卷成分的話,僅從詩意來看,這也是一首上乘的閨情詩,原詩如下: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然而朱慶餘詩作的言外之意,在於傾訴自己作為一名應試舉子,在面臨關乎自己仕途順利與否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對於當時寒窗苦讀的學子來説,金榜題名也就意味着進入了仕途,成功入仕也就有了不一樣的人生和際遇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在古代,選擇一門好的婚姻,對女孩子來説,是意味着幸福與快樂,一門好的婚姻也就有不一樣的人生了。不管是苦讀的學子,還是待字閨中的女孩子,科舉及第和好的婚姻有着某種相似的意義,因為這對他們來説都是人生大事。

知人論世,知人論詩,詩人的比擬來源於現實的社會生活,這是很有時代特徵與典型性的一首詩。單是看這首詩的技藝手法,也是令人感到驚歎的,而詩作中流露出的殷切期待與藴藉的感情就格外動人了。

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近試上張水部》,從這個詩題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補充信息,也可以幫助我們更進一層的理解這首詩歌的創作意圖。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朱慶餘畫像

如前文所説,唐代應進士科舉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風氣,希望得到賞識,並通過名人的引薦,從而得到主持考試的禮部官員的青睞。

朱慶餘此詩投贈的對象是張籍,因為張籍時任水部員外郎,所以朱慶餘以姓氏加官職這樣的方式稱呼張籍,這是一種敬稱。亦如杜甫曾擔任過工部員外郎一職,時人也稱杜甫為杜工部。這都是一個道理。

張籍是韓愈的門生,當時以擅長詩文而又樂於提拔後進與韓愈齊名。朱慶餘在京城求學期間,就曾經給張籍投過行卷詩文,得到了他的賞識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可是正式的考試快要來臨時,朱慶餘心中還是沒有十足的把握,他還是擔心自己的作品得不到主試管的賞識,亦或擔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他以新娘子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寫下了這首詩,徵求張籍的意見。

其實朱慶餘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擔心也是人之常情,尤其對於一位抱着極大希望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科舉落第無疑是他不希望看到的結局。

所以,寄寓在詩中的情感就非常真切了。開篇句“洞房昨夜停紅燭”,是以新娘子回憶的口吻説出來的,他回憶起昨晚洞房花燭夜的情景:

佈置的浪漫温馨的洞房,有着濃重而熱烈的儀式感,紅紅的蠟燭通夜不滅。這對新婚燕爾的新郎新娘來説,是一個難忘的旖旎的夜晚,兩人有説不盡的情話,這個夜晚是他們美好而又甜蜜的新婚生活的開始。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新娘和新郎沉浸在新婚的歡愉中,早晨起來,他們還有一個有關新婚的禮儀需要參加。原來按照唐代的風俗,在第二天清早,新娘子要早早去拜見公婆,給她們道一聲問候,奉茶遞水。

這就相當於現在的一聲“早安”,親切的問候聲既可以拉近一家人的距離,也可以消融新娘子的侷促,從而與家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

而這首詩所描繪的重點就是這句“待曉堂前拜舅姑”,這是新娘子早晨拜見公婆前的心理狀態。由於拜見問候是一件大事,所以她大清早就起了牀,在紅燭光照中妝扮,等待天亮,好去拜見問候公婆,堂前行禮。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這時,她心裏還是有些許的緊張,自己的打扮是否得體?會不會在初見公婆的場合尷尬?能不能討公婆的歡心呢?一連串的問號在她的腦海中迴旋

因此,下面兩句便是對這種心情而產生的言行的描寫。在用心梳好妝,畫好眉之後,新娘子還是覺得沒有把握,只好問一問身邊丈夫的意見了。

這一形象像極了即將參加科舉考試的朱慶餘的形象,朱慶餘即將面對主考官的心理狀態,他同樣也是覺得自己沒有把握,才寫信徵求張籍的意見

由於是新娘子,當然帶點羞澀,而且這種想法也不好大聲説出,讓旁人聽到,於是這低聲一問,便成為極其合情合理的了。

這種對新娘子神情、心理、動作、語言的描寫不可謂不精細,對人物形象刻畫得不可謂不細緻,飽滿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張籍收到朱慶餘的詩,一讀之後大為讚賞。作為回贈,張籍也寫了一首詩,他對朱慶餘的期許做了明確的答覆。

朱慶餘的贈詩寫得精妙,張籍的答詩也很出彩,一贈一答可謂珠聯璧合,千年來傳為詩壇佳話,也成為一段值得回味的文人情誼往事和一則回味無窮的文學故事。張籍在贈答詩中是這樣寫的: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剪紙作品·採菱

朱慶餘的贈詩用比體寫成,而張籍的答詩風格也是如此。在這首詩中,張籍將朱慶餘比作一位美麗的、歌喉動人的採菱姑娘

當然這樣的比擬是出於賞識,言下之意就是説朱慶餘就像這位採菱姑娘一樣,一定會受到人們的讚賞,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

“越女新妝出鏡心”寫的是這位姑娘的身份和容貌。她是來自越州的一位採菱姑娘,她剛剛打扮好,出現在鏡湖的湖心,一邊採菱一邊唱着動人的歌曲,曼妙的身影和美妙的歌聲迴盪在湖面上。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採蓮圖

越女,一個美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她可以是那個劍術高超卓絕,幫助越王勾踐滅吳的傳奇女子,也可以是在浣紗溪邊的盪舟採蓮的西施。

越女可以是李白《越女詞》中“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的形象,也可以是王昌齡筆下的“越女作桂舟,還將桂為楫”的採蓮姑娘的形象,也可以是歐陽修《蝶戀花》中的“越女採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釵”的形象。

有着美麗的容貌、唱着採蓮曲與採菱曲的越女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不但紮根於傳統文化,也成為文學作品中不斷被謳歌讚美的形象

所以張籍將他比為越女,而且出現於鏡心,越地出美女,鏡湖則是當地的名勝。這兩句是回答朱慶餘詩中的後兩句,僅從字面就可以看出來,“新妝”與“畫眉”相對,“更沉吟”與“入時無”相對。這從詩意上來説,在有形與無形中都形成了一種呼應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採菱圖

而朱慶餘恰好又是越州人,這是身份的巧合。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張籍這位語言大師捭闔文字的高超水平:他把朱慶餘比做一個剛剛經過修一番精心的打扮,在水光瀲灩、風景宜人的鑑湖中蕩着輕舟,唱着動人歌曲的採菱女

這一句看似是在説越女天生麗質,再加上精心的妝飾打扮,自然更加美豔動人,實際上是説朱慶餘有良好的詩文素養和紮實的文學功底,再加上他自律的、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自然是一位德才兼備、文質與文采俱佳的學子

張籍接下來描寫越女的心情。“自知明豔更沉吟”的意思是越女當然知道自己容貌動人,但因為愛美的心情過分了,卻又沉吟起來。實則是説朱慶餘雖然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錯,但還沒有足夠的信心,不知道是否能得禮部主考官的賞識。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採菱圖

儘管有許多別的姑娘身上穿着齊地出產的精美綢緞做成的衣服,卻並不值得世人看重。“齊紈未足時人貴”一句説的正是這一點。

詩人的言外之意就是表面看上去光鮮亮麗的事物並不值得看重,實際上還是在説朱慶餘並不是只會做華麗文章的人,他是一個有着真才實學的人

《採菱》是古曲,是高雅的曲子,在這裏意指真才實學。一首古樸高雅的《採菱曲》比萬金都有價值。同時也是告訴朱慶餘:你的文章很有價值,我很欣賞,金榜題名沒有問題。這是“一曲菱歌敵萬金”所表達的含義。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採菱圖

結合後兩句,張籍除回答了朱慶餘的疑問以外,還肯定了朱慶餘的德行文章。他明確地告訴朱慶餘:在我眼裏你不是一個徒有其表、華而不實的人,我很欣賞你。

詩的後兩句,緊扣“更沉吟”三個字,針對朱慶餘的疑慮,張籍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這位青年學子的讚賞之情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唐代kejukaoshi場景

在後來的科舉考試中,結果證明朱慶餘的擔心是多餘的,他的應試詩文到了主考官們一致的認可,這其中當然也有張籍的推薦發揮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朱慶餘自身的學識和才華。

試想一下,朱慶餘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張籍是決然不會推薦的,即使推薦了,也不會通過主考官層層的嚴格考核

對人才的賞識和對青年後輩的提攜,從張籍的答詩中就可以看出來。但這首詩表達含蓄藴藉,趣味橫生,當人們透過它的字面意思而體味到它的內在含義的時候,往往不由自主地發出會心的微笑。

莘莘學子朱慶餘的贈詩,寫得精妙,老師張籍的答詩答得出彩。在一贈一答中,將詩歌的魅力展露無疑,既打消了學生心頭的疑慮,為他樹立了自信,也展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詩人對青年後輩的提攜和關愛。

朱慶餘和張籍的一贈一答,同樣的別出心裁,同樣的精妙出彩,詩外的故事成為一段佳話,成為師生情誼的見證,也成為文學史芬芳的花圃中一朵格外耀眼的鮮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37 字。

轉載請註明: 唐代兩首有名的贈答詩,詩外故事傳為佳話,詩作卻與科舉考試有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