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珠山
山谷空幽,草木葱鬱,泉水潺潺……這便是與大珠山遙相呼應的另一顆明珠,小珠山。
小珠山坐落於青島西海岸新區,古代隸屬膠州沾化鄉,清宣統三年為朱仲區。其屬嶗山山系,為燕山期形成的花崗岩山地,是西海岸最高的山體。山脈呈東南、西北走向,長約13千米,寬約8千米,境內有名稱的山峯就有40餘座,主峯大頂海拔724.9米。整個地形南高北低。境內東、北部低窪地為山間盆地和小平原。
小珠山之高,在不少資料中有所記載,《膠州志》雲,小珠千巖贊空,兩峯特起,萬山皆在其下;清乾隆抄本《靈山衞志·山川》中這樣描述:“小珠山,近衞諸山之總名也。在衞城西北,距城三里餘,勢壓滄溟,氣通霄漢。雲嵐覆掩,則雨候也。峯巒翹出者,遠眺二百餘里,其最高者為大頂,朝望日出,赤光萬道,狀如光球,摩蕩於宏濤巨浪之上。”
朝陽寺遺址
小珠山名勝古蹟眾多,春秋戰國時期修築的齊長城就穿越小珠山主峯。此外,小珠山也是佛教文化的聖地,始建於唐代的朝陽寺,明代白雲寺,全真教華山派的太平庵等寺觀廟宇,豐富了小珠山的文化內涵。
其中,朝陽寺遺址2005年公佈為青島市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文獻記載,朝陽寺建於唐代,寺內殿台樓閣、雕樑畫棟,蔚為壯觀。如今,寺廟早已廢圮,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僅存高2米餘的寺院南牆以及觀音閣基台,基台磚石砌。山門面南,拱形,高寬各2.5米,進深5米,門券上方嵌長方形石板,鐫刻楷書,上款“時大明崇禎四年建”,中款“觀音閣”。遺址內有座泉名“龍泉”,泉水甘冽,常年不涸。門前山澗上有石板橋可通南岸。
蟠龍庵石鐘樓
石鐘樓位於小珠山西麓崮嶺西南,古有廟宇現僅存一座石鐘樓,鐘樓為亭式建築,通體石質建材,高4米,四根方形石柱,石基正方形,長寬各3米。亭頂由兩塊巨石雕鑿而成,飛檐,四角攢頂,角檐如翼,亭頂每面雕12條瓦楞,每面檐下雕12條檐椽。
太平庵位於小珠山西麓,博勝苑景區東北隅。庵中碑文記載,太平庵幾經圮廢,現在的太平庵是清末重修而成。太平庵包括門樓、鐘樓、三官殿、道士住房和門口600餘年樹齡的銀杏樹。其中,三官殿和鐘樓僅剩殘垣。院中西側並排豎立清嘉慶四年、十九年“重修太平庵碑”和光緒八年立“庵產四至碑”。此外,門口東側有一通清代石碑,碑文磨泐不清,另有一通碑已作供桌。
太平庵遺址
除了歷史文化資源,小珠山還擁有眾多造型奇特的山石,以主峯大頂、九道樑子、大黑澗等分佈最多,其中金雞石、望夫石、姜公背姜婆、釜台筒等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主峯大頂與白石頂南北對峙,上有天門、天橋,其後有垂背石、船石、直樓;其前有萬人井、石角石、瀑布石、穿心石、紗帽石、尖頂澗、仙人跡;大頂之東有卧單石、黃牙口、五頂山,山東坡腰間有天然洞兩處,一是東距楊七嶺村三公里的“白雲洞”,洞口不易攀登,洞頂常年滴水不止;另一處是東南距楊七嶺村二公理半的鬼子石洞,洞口窄小,斜向伸入,高約二米,寬約五米,長約十米。在白石頂前還有一天然石洞,名“白石洞”,洞口向東南,洞分上、中、下三層,可容納二百多人左右,但洞口僅可一人進出。
END
本文由西海岸新區博物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