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傳統手藝留下來,電視台主持人痴迷製作迷你戲曲盔頭

中國傳統戲曲人物所戴的冠帽叫盔頭,閩南木偶戲的盔頭和傳統戲曲盔頭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尺寸只有巴掌大。泉州的一位電視台主持人王嘯波從小就着迷於木偶盔頭,製作出來的作品讓人愛不釋手。因為這個愛好,王嘯波還關注到傳統文化的發掘和保護,他的心願就是在一些老的東西慢慢消失之前,及時把它們記錄下來。

小時候跟着外婆看戲

迷上了閃閃發光的盔頭

王嘯波是晉江市電視台製片人兼主持人,製作木偶戲盔頭是他從幼兒園時期就有的愛好。

把傳統手藝留下來,電視台主持人痴迷製作迷你戲曲盔頭
王嘯波從小就痴迷於盔頭製作

盔頭是傳統戲曲劇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統稱,大體分冠、盔、巾、帽 4類。木偶戲所用的盔頭和戲曲盔頭基本上是一致的。

王嘯波説,小時候,外婆經常帶着他看戲,當時年齡小看不懂情節,他的注意力都在演員穿戴的閃閃發光的東西上面,比如服裝、盔頭……這個愛好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有一次他纏着爸媽,終於買到人生第一個木偶,於是他開始用布條、畫筆、剪刀等工具為木偶製作服裝和盔頭。

泉州保存着很多民間傳統,神像、戲曲、木偶戲等的盔頭特別的精緻。因為王嘯波從小對這些東西感興趣,這些年來不斷和行內的人進行交流,自己也摸索,利用業餘時間漸漸瞭解了很多關於木偶戲盔頭的 “秘密”……

把傳統手藝留下來,電視台主持人痴迷製作迷你戲曲盔頭
木偶戲盔頭與傳統戲曲盔頭造型大體一致

王嘯波告訴紫牛新聞記者:“一個木偶大約有40到60釐米長,它所使用的盔頭可能比一個拳頭還小,它們從造型、材料到工藝,都和戲曲盔頭差不多。”盔頭需要的材料很簡單,主要是紙板、綢緞、珠子、鐵絲、絲線等,“只是東西越小越難做,等於把戲曲的盔頭微縮下來,只是有些東西比小指甲蓋還小,實際製作中就會比較麻煩。”

把傳統手藝留下來,電視台主持人痴迷製作迷你戲曲盔頭
盔頭需要的材料很簡單,主要是紙板、綢緞、珠子等

盔頭分為兩大種,一種是硬盔頭,製作速度比較快,一兩天可以做好。還有一種是軟巾,需要較長時間進行刺繡,可能要兩三天才能完成。他説:“一般到了晚上10點,我手上的工作都做完了,就開始沉浸下來製作盔頭。有時候一抬頭天都已經亮了,還沒有做完。製作盔頭的時候,就像是跟自己對話,我很享受這種狀態。”

“職業工匠是批量生產

我是量身打造”

王嘯波謙虛地表示:“全國做這種盔頭的人有很多,做得很好的人也非常多,我是把盔頭當做業餘愛好,肯定不是做得最好的。”那麼,作為業餘愛好者,和職業工匠比起來,有什麼不一樣呢?對此王嘯波説:“職業工匠是成批量生產,主要目的是商業銷售。我是業餘愛好,再加上是媒體人,有很多機會接觸到這方面的藝人,回家後自己再琢磨,可以讓技術不斷進步。我自己也收藏了一些木偶,會為它們量身打造,在造型方面加一些有自己特色的東西。”

把傳統手藝留下來,電視台主持人痴迷製作迷你戲曲盔頭
王嘯波自己會收藏木偶

因為專注於木偶戲盔頭製作,他對現在不太受年輕人關注的戲曲和民俗文化有着更多瞭解。他告訴紫牛新聞記者,中國各地的傳統戲曲雖然有差別,但是服裝、盔頭等都是同一個體系的,不同的劇種可能會有略微的區別。

“同樣一個人物,所用的盔頭大致一樣,在細節裝飾上略有不同。比如説曹操是戴黑相紗,不能給他戴一頂皇帝的帽子。老話説‘穿破不穿錯’,就是説盔頭服飾等即使用破了,也不能用其他人物的東西來替代,每個角色都有特定的穿戴範疇。”

在照相技術還沒有出現或者不發達的時代,年畫、磚雕、木雕等東西比較真實地記錄了很多戲曲舞台上的人物造型。進行追溯,還能找到一些早期的戲曲人物造型。

把傳統手藝留下來,電視台主持人痴迷製作迷你戲曲盔頭
王嘯波製作的盔頭很精巧

不過隨着時代的變化,盔頭和服裝等也有細微的變化。“從梅蘭芳時代到現在,戲曲人物的妝面、服飾都有一些變化。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不少盔頭很大,用現在的眼光看起來有點滑稽,但是當時的審美就是那樣,現在逐漸縮小了。”

除了給自己收藏的木偶製作盔頭以外,王嘯波也偶爾幫劇團的木偶製作盔頭。“我做的盔頭不僅成了工藝品,還能登台輔助表演,我覺得很有意義。”

今後的重中之重

是記錄下老手藝人

王嘯波説,自己摸索盔頭製作的過程中,對老手藝有了更深的瞭解。“比如製作中會用到一種漆線,是用磚瓦磨成粉加上桐油做的。小時候我只是聽人説這個東西是粉和油搓成的,就到廚房拿植物油兑着石膏粉做,結果放了大半年,油都沒有幹,完全不能用。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東西沒自己想的那麼簡單。”

這些年來,王嘯波認識了很多專業的朋友,他們也很熱心。“前不久就有一對夫妻,大半夜開了一個小時的車來我家,手把手教我怎麼調配。中國這種老手藝很多,為了生存很少外傳,是行業秘密,但他們毫無保留地教我,我很感動。”

把傳統手藝留下來,電視台主持人痴迷製作迷你戲曲盔頭
王嘯波製作的巴掌大的盔頭

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東西在慢慢消失,王嘯波想記錄整理一些比較邊緣的或者目前大眾比較忽略的東西,他説這是今後的重中之重。“有些手藝人老了,做不動了,但是我想請他們對生平的一些東西做個口述。去年我採訪了一位表演木偶的90多歲老藝人,前兩天這位老人去世了。當我知道這個消息後我很難過,同時我也意識到,我做這些整理與記錄是挺有意義的。”

很多傳統手藝之所以消失,除了市場逐漸縮小,現代技術和材料的衝擊也是一個原因。機器或者新材料可以代替很多傳統手藝,有人就開始質疑堅持傳統的方法或者材料是否還有意義。

王嘯波認為,這種爭論暫時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不管怎麼樣,可以先把它們全部記錄下來,否則等到它們消失,想記錄也沒有機會了。有些爭論暫時找不到答案,可能過個幾年再回過頭來看,答案就很清晰了。

他説:“比如木偶在以前是純手工製作,現在出現了電腦雕刻粗坯,雖然作品完成後看不出任何電腦雕刻的痕跡,但如果大批量擺在一起,就會發現電腦雕刻的木偶全部是一模一樣的。我和一位老藝人説,現在外面有很多電腦雕刻的木偶頭,你用純手工製作,一個月才做出五六個,遠遠比不上電腦。這位老藝人就跟我説,他只要有一個木偶使用了電腦雕刻,傳出去招牌就砸了,客户永遠都不會再相信他,這個過程就真的是憑良心。”

王嘯波告訴記者,泉州木偶非遺傳承人江碧峯很執着,堅持用魚皮打磨木偶。有人質疑説,先輩那一代用魚皮打磨是因為沒有好的砂紙,現在有質量非常好的進口砂紙,很多都不用魚皮了,還去堅持那種東西有意義嗎?“質疑者有他們的道理,堅持用魚皮,是技藝方面的堅守,我們可以先擱置爭議,把它保留記錄下來。”

王嘯波曾經表示:“手藝人往往意味着固執、緩慢、少量、勞作,但是這些背後所隱含的是專注、技藝、對完美的追求。”

紫牛新聞記者|宋世鋒

編輯|張冰晶

剪輯|張冰晶

主編|陳迪晨

圖片來源 受訪者提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

您有新聞線索,歡迎點擊爆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29 字。

轉載請註明: 把傳統手藝留下來,電視台主持人痴迷製作迷你戲曲盔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