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解鎖“嚮往的生活”

福州嵩口探索“旅遊+扶貧”,開啓鄉村文創,打造風情民宿——

千年古鎮解鎖“嚮往的生活”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潤釗 曾文塔

閲讀提示

從交通閉塞、深度貧困的沒落村鎮,到文創風靡、民宿林立的旅遊網紅地,福州嵩口讓原住民成為旅遊從業者,將原生文化融入旅遊景點,在家門口讓古鎮居民脱貧,過上嚮往的小康生活。

“嵩”意為高山,溪水合圍謂之為“口”,此為嵩口名字由來。在福州嵩口90後女大學生林露露眼中,家鄉南面靠山,東西北三面被溪水環繞,在地圖上看像極了一個“錢袋子”。但伴隨着水運的沒落,古渡來往的船隻少了,土地荒了,年輕人到城市裏打工了,這個山裏的“錢袋子”也兜不住錢了。

2014年清明,林露露在鎮上的古民居里碰到一羣台灣人。後來她才知道這是鎮政府請來改造古鎮的“打開聯合”規劃設計團隊。那一天,她以嚮導身份帶着台灣客人把古鎮轉了個遍。那個月,她成了這個團隊的實習生。從那之後,她打消了往城市跑的念頭,和鎮上3萬多名“原住民”一道成為嵩口古鎮改造的參與者和監督者。也是從那時起,她看見古鎮迎來一波波遊客,老鄉在家門口脱貧,古鎮的“錢袋子”又鼓起來。

嵩口古厝裏至今保留着傳統的慢生活節奏。被訪者供圖

民宿興起,原住民“鬆口氣”

“這是‘七仙女’團隊打造的民宿叫‘鬆口氣’,現在是我們鎮上的網紅景點。運營人員中不僅有寶島台灣的、東北哈爾濱的、福州的,還有我們嵩口土生土長的姑娘。”往來嵩口的遊客都能從當地原住民地陪口中,聽到這一段講解詞。

林露露就是講解詞中那個土生土長的嵩口姑娘。“鬆口氣”客棧也成為她在“打開聯合”結束實習後,參與古鎮改造的第一個創業項目。

“鬆口氣”客棧使用的老民居是一棟三層的土木結構建築,正對着嵩口地標性景觀鶴形路、宴魁厝。

給被水泥覆蓋的外牆披上傳統的“黏土外衣”,用竹木結構裝飾立面……鎮政府和“打開聯合”投入200萬元,完成客棧的硬件改造工程,力求還原古民居的原貌。

接手客棧後,留給“七仙女”的是緊張的軟裝工程。姑娘們找到鎮上木工師傅林立儉和竹編師傅方任興,幹起舊物改造的活。用鎮上居民廢棄的青紅酒罈子和帶着窗花的廢舊門板製作茶几,用傳統竹編工藝給民宿裏的吊燈穿上原生態外套;用村裏花花草草點綴民宿窗台。“七仙女”試圖藉助當地原住民雙手,在民宿的每個角落留下嵩口人的温度。

“鬆口氣”開業後,這家10間客房的小客棧接待過知名雜誌總編,也接待過當紅電影明星,最多一天的營業額達到了8000元。

當地原住民原本貧困的生活有了奔頭。鎮裏的低保户林香玉成了客棧房務大姐。民宿生意紅火的日子裏,她每月能賺到2400元。民宿還帶火了嵩口的土特產,附近村民鄭良豔成了梅餅、梅子酒、李幹這些農特產品的包裝工人,拿上了計件工資。短短几年時間,鎮上新開了十多家鄉村民宿,其中超過1/3都由本地村民“主理”。“旅遊過夜經濟”一度成了鎮裏原住民口中的熱詞。

藉助“鬆口氣”帶來的遊客潮,嵩口鎮實施“千年古渡口”“古街商鋪”“斜陽院巷”等旅遊改造項目,成立傳統工藝、山地農業、民宿酒店等“八大產業聯盟”,探索“旅遊 扶貧”模式,全鎮鄉村旅遊每年吸引遊客突破20萬人,產業聯盟吸納貧困户65户,貧困村集體經濟在2019年提前實現 5萬元以上脱貧目標。

脱貧户陳步猛的手繪作品印在了嵩口鎮出品的文創明信片上。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潤釗 攝

當原住民遇見鄉村文創

因“鬆口氣”躥紅的,還有嵩口的鄉村文創。

6月17日下午2:30,蘆洋村村民陳步猛騎着摩托車趕到位於鎮中心的嵩口供銷新社,開門營業。今年57歲的陳步猛,每天除了打理家裏的李果園,有半天時間要到供銷新社上班。在這裏,他和其他貧困户一樣,每月可以領到860元工資。作為嵩口鎮的網紅景點和脱貧窗口,供銷新社招聘了6個貧困户,負責打理門店、包裝產品等工作。

37年前陳步猛花了50元在供銷社裏買到人生中的第一塊手錶。而今天貨櫃裏裝滿嵩口的農特產品、小吃、文創品,陳步猛也搖身一變成了商品推介人。他的名字還出現在供銷新社的商品之中。

2017年,陳步猛在鎮上舉辦“手藝新生”公益培訓班學習繪畫。這個由鎮政府和嵩口創業創新中心發起的公益項目,包含“自然農法”“竹草編工藝”等培訓課程。

青紅酒、筍乾這些當地特色農產品,古渡口、鶴形路這些嵩口風光,都出現在陳步猛的畫冊裏。3年來,陳步猛畫滿整整6本畫冊,他的手繪作品和名字也被印到鎮裏製作的文創明信片上,成了供銷新社裏的拳頭產品。明信片每多賣出一份,他就能多收到一份版權費。

“現在鎮上來往的遊客多了,‘五一’小長假第一天就來了6000多人,在家門口就可以把畫賣出去。”陳步猛告訴《工人日報》記者,未來鎮上還準備幫他舉辦一個畫展。

近年來,嵩口將脱貧户納入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範疇,引導當地原住民利用自身手藝發展包括旅遊文創在內的地方特色產業,貧困户每户每月可增收800元~1500元不等。

讓火起來的古鎮“慢”下去

嵩口的慢節奏,是不少返鄉青年選擇留下的理由。

3年來,每逢寒暑假,福州女孩謝方玲和她的重慶對象石浩男都會帶着一羣從北上廣飛來的城裏孩子,到嵩口學習建築古法技巧。在營地,孩子們要拿着瓦工用的鏟子在牆上抹泥巴,通過觀察泥巴顏色變化,為自己的土房選取合適材料。小建築師們還要體驗傳統夯土方式,學習如何調配泥土,製作土牆。

專攻景觀建築設計的石浩男是課程開發者。他告訴《工人日報》記者:“在城市裏古人的智慧被淹沒在鋼筋混凝土之中,嵩口卻依然照着祖輩的節奏過着生活。這樣的慢節奏也讓古民居里留下濃濃的煙火氣。”他希望,“嵩口能夠一直這樣慢下去。”

同樣希望嵩口能“慢”下去的,還有在公益圖書館當管理員的貧困户楊仁灼。他希望從小吃到大的小吃蛋燕不會因旅行團的到來而漲價,希望從小看到大的古民居能修舊如舊,保持原樣;也希望公益圖書館能一直開下去,小鎮裏的安寧不會被喧囂打破。

據嵩口鎮副書記吳宇堅介紹,為保持嵩口最原始、最傳統、最特色的文化“DNA”,讓世代生活在這裏的原住民在富起來的同時,還能找到記憶與鄉愁,當地堅持以“小步快跑慢慢走”的節奏改造,力求保持原住民生活形態,讓更多嵩口人成為古鎮活化的監督者和參與者,共同解鎖千年古鎮“嚮往的生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96 字。

轉載請註明: 千年古鎮解鎖“嚮往的生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