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處暑, 秋風陣陣,豔陽高照,氣候炎熱。8月17日,我們從青島出發,驅車一路向東,經過2個小時疾馳,來到位於乳山的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岠嵎山為AAA級景區,設岠嵎院、岠嵎峯、太平湖景區,玉皇山民俗文化區和生態保護區,素有“天然石雕園”、“植物園”、“天然氧吧”的美譽,是海陽、乳山的界山,也是海陽東部、乳山西部入海河流的發源地。
岠嵎山屬於長白山系膠東延續段,其四周羣山環抱,中間形成“人”字形峽谷,岠嵎山以此得名。(岠:大山,嵎:山彎曲的地方)從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元年)就被人們開闢為遊樂和狩獵的場所,晉唐時期,佛教、道教和儒教先後傳入,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
驕陽似火,蒸烤着大地。我們步入紅色的大門,沿着青石鋪成的道路前行,可見奇石林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側的是一塊巨石“飛石凌空”,如天外來石橫亙在路旁,後面分別是”河馬駝蝸牛”和“天鵝孵卵”。緩慢前行50米,右側為玉皇殿和茶園。
沿着曲折的道路一路向北,小路蜿蜒而上,但見羣山蒼鬱,林茂水清,古木參天,鳥語花香。放眼望去,山上蒼松、柞樹相間,濃綠嫩黃交錯輝映,近處更有那河邊的古柳與水中虯曲的倒影,構成了一幅絕妙的風景山水畫。繼續迤邐前行,濃廕庇日,暑氣全消,我們彷彿進入了一座“天然石雕園”,地貌奇特險峻,山石怪異嶙峋,千姿百態,如禽似獸,似人如物,無不栩栩如生,堪稱齊魯一絕。
景區小道彎彎曲曲,泉水順着山間潺潺流下,小橋流水,樹木蒼翠,木質長廊供遊人歇息觀景。順着山道向上走,路越走越險,各式各樣的奇石鑲嵌在大山上。
向北走150米,在“人”字形峽谷的交匯處是佛教寺院岠嵎院。清乾隆七年《海陽舊志》載,該寺院於明嘉靖年間已具規模,至清末有殿堂20餘間,其它建築30餘間,戲樓一座,住有和尚80餘人,並於院中栽植銀杏、刺松、花木等。後歷經宋金元三代,岠嵎院因地震、兵禍幾經毀壞,又幾經修復。明代洪武年間,重修並擴建,規模宏大,建有如來殿、觀音殿、存經閣、千佛殿等。
(岠嵎院)
繼續西行100米,看見飛來石位於“人”字形峽谷交匯處西之巖壁上,兩塊深黃色巨石臨擱於巖壁巔端,如同天外飛來,仰觀之,搖搖欲墜,令人震撼。往北走60米,有一峯嶺,形似駱駝,神態生動,駝峯中間布有無數怪石,人稱“駱駝負寶”。
(駱駝峯奇觀)
從駱駝嶺開始,山勢陡峭,山路更加崎嶇不平,有的地方僅能一人通過,驚險無比。駱駝嶺下西行150米,聳立一高15米的巨大裸露岩石,其形態神態生動,頗似一位袒胸露腹的將軍,故名“將軍巖”。其東北50米有一石,因其形古怪滑稽人稱“鬼頭石”。
(神似千層餅的巨石)
蓮真洞,位於“將軍巖”西100米處山崖陽坡,由擱於崖壁間兩塊突出的岩石搭成,早年其上建玉皇閣。洞口臨東南,右側石壁刻有“混元庵蓮真洞”,為明代道士張真子修煉之處。在其西南處,一石峯孤拔雲霄,石峯面東,正中有天然形成的石階,直達峯頂,人稱“凌雲天梯”。傳説張真子成道後,登此天梯飛昇。天梯之南,有一懸崖陡壁,高30餘米。離地20米處有一方形石窟,寬6米,高3米,傳説玉皇大帝在此養馬,後人稱為“神馬天棚”。
著名的八仙洞位於“神馬天棚”之南,筆架峯東坡陡峭的巖壁中部,洞口距峯底9米,自洞口斜伸向下的一條蜿蜒石縫,成為攀登此洞的唯一通道。洞口寬3米,洞內可容五六十人。洞內四壁由五顏六色的花紋岩石構成,相傳八仙相中此洞為仙境寶地,常在洞內吟詩作賦。
(八仙洞)
一路觀賞美景,一路緩緩北上,可以看到在藍天白雲下靜卧的山中最著名的景觀千古猿人,正目光炯炯地注視着遠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千古猿人)
站在寬廣的蓮花石上,向東瞭望,奇石聳立,石破天驚,依次可以看到巨大的天狗卧石,鬥戰佛石、觀音石、老鱉石和女媧補天石,它們點綴在綠樹叢中,巍然壯觀。
(栩栩如生的天狗卧石)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經過1個多小時的攀登,我們終於氣喘吁吁地爬到山頂。儘管汗流浹背,兩腿無力,但途徑很多的景點,美的讓我們不願離開。
登高遠眺,岠嵎山因地貌奇特險峻,奇石怪異嶙峋。諸峯多為裸露岩石,山石林立,千姿百態。眾山相連,山間白雲飄飄,綠樹環繞,氣象萬千。在山下看起來很遼闊的太平湖變成了長長的小河,山道彎彎曲曲像一條線,穿着不同顏色的遊人變成了小米粒大小。迎着山風,閉上眼睛,靜靜的沉醉在美麗的秋景中。幾聲鳥叫把我驚醒,緩緩睜開眼睛,頓感神清氣爽。
玉皇峯位於岠嵎山南麓,海拔589.5米,居羣峯之首。峯頂高峻陡峭,直入雲霄。相傳玉皇大帝東遊在此下榻。山巔建有玉皇廟,為早年百姓求雨之處。登玉皇峯頂,晴觀日出,可見“碧海擎紅日,綠嶺浮白雲”。陰察雲海,山間雲纏霧繞,如入仙境。
玉皇峯西坡半腰有一石洞,洞頂巖壁終年滴水如雨。其下積水成潭,滴水潭,潭中之水,清澈見底,苔蘚不生,人稱“甘露”。
岠嵎山地質奇特,構成為岩漿岩,原系海底山脈,後因太古到中生代的造山運動和燕山運動,地殼隆起而成為陸上山脈,又在公元495年和1046年兩次遭受地震。古老的岠嵎山,歷經地質活動的滄桑,構造了當今秀俏天成、奇石林立的自然風貌。
(岠嵎山中部的院裏水庫)
沿着羊腸小道前行,山內泉水眾多,叮咚之聲不絕於耳。泉水清徹甘洌,山間小溪游魚擊水長翔,田園美景一覽無餘。
岠嵎瀑布上游為一河流,常年流水不斷,河水流經岠嵎山北峯懸崖處,兩側岩石陡峭,斷崖寬約200米,高約50米,瀑布落差20多米,寬達5米,河水宛若從天而降,形成瀑布。陡然下落,水擊深崖,轟鳴作響,水花四濺,陽光下流金溢彩,蔚成大觀,實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磅礴之勢。
逢雨季節,瀑布寬10餘米,河水跌落之聲可傳十里之遙。春冬少雨季節,瀑布寬亦有1米餘,水流潺潺下瀉,似一條白色銀帶,美麗壯觀。
(岠嵎瀑布傾瀉而下)
河水彙集形成山下波光粼粼的“岠嵎天池”,是乳山、海陽多條沿海河流的發源地,引得無數文人墨客詠吟不絕。
黑石龍潭在瀑布下方深谷中,上口呈三角形,洞體迂迴深邃,清流直瀉,衝入碧潭,聲若洪鐘。潭東隱一石洞,可容百餘人,下口南向,與上口相距五六米,潭水奔湧而出,順谷傾瀉。
火龍洞,位於瀑布之南黑石龍潭西嶺,因洞內巖壁有一火紅色龍形石線而得名。形如飛龍,鱗爪俱全,首隱洞壁穴中。此洞洞口低狹,僅可供一人側身而入,但洞內頗為寬敞幽深莫測,前口高約2米,洞內面積近50平方米。洞內涼風習習,清爽宜人。
岠嵎山野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名符其實的動植物王國。林地總面積為746公頃,有“天然氧吧”之美譽。山中有各種樹木180餘種,其中國家保護樹種70多種,部分瀕臨品種在此也可發現。主要有赤松、銀杏、水杉、白榆、三角楓等名優樹種及石竹花、映山紅、錦帶花等奇花異草。有名貴藥材四五十種,山珍野菜二十餘種。以石為母,以云為乳,天馬行空,與奇石、白雲相映成趣,以其鬱郁蒼蒼為岠嵎山風景增添了無限生機和情趣。
山中的杏以其果粒大、甜度高、口感好而聞名遐邇。岠嵎山還是膠東地區最大的茶園,所產茶葉營養豐富,醇香四溢。在天然植物園中,生活着狐狸、狼和獾等動物40多種。身遊其中,飛禽走獸時現於林,鳥鳴蟲吟,生生不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徜徉山間,清風習習。欣賞着美景,緩緩下山,可謂步移景移,情景交融。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漫步岠嵎山,奇石險秀著神采,可以忘卻世間的繁囂,自當會“豪歌塵俗外”。遠觀山之磅礴,怪石林立之間顯出山靈地秀,近賞造物神工,凹凸嶙峋之中解讀乾坤萬變。蘇軾有詩:“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用在岠嵎山也頗為契合,毫不遜色。
山下左側宏偉的岠嵎禪寺始建於明代初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內涵。建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地藏殿等,集佛、道兩家博大精深的養生文化為一體。
山下右側的太平湖景區面積200公頃,藍色的湖面光滑如鏡,像一塊巨大的翡翠鑲嵌在綠色的山峯中。水面建有水上樂園、“小西湖柳岸長堤”。湖畔設
有遊樂中心、遊艇碼頭、垂釣區、茶藝區等。
(煙波浩淼的太平湖)
沈存中《夢溪筆談·異事》:“登州岠嵎山下臨海,其山有時震動,山之大石皆頹於海”。岠嵎山之美,在於山巒疊嶂,奇石異景;在於溪水淙淙綠樹葱鬱。山、水、林、石交相襯托和相互輝映,壯美和陰柔和諧地融為一體,秀俊天成,山險石奇,樹美水秀,是造化賦予岠嵎山這神奇的美,是自然孕育這一方鍾靈毓秀的土地。
奇妙的自然風光,吸引着歷代文人墨客來此駐足、漫遊、吟誦、壯懷、抒志,凡遊岠嵎山者,無不嘆其山之險、嶺之狂、石之奇、水之美,而深感造化之神奇妙絕,自然之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