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不覺之中,又迎來了一個“八一”,這個日子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有着不一般的分量,當今天看到朋友圈各種軍人的捨己為人事蹟之時,相信每一個人也都由衷地對他們表示欽佩和敬畏。
在古代詩詞作品之中,有一類詩詞便是寫古代軍人氣概和戰場的,我們把這一類詩詞叫作“邊塞詩”,一提起這種問題,我們便能在第一時間想到王昌齡、高適、辛棄疾等這些熟悉的名字。
當然,隨着這些名字流傳下來的,還有那些經久不衰的作品。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賞析一首非常著名的邊塞詞,它出自著名詞人辛棄疾之手,也是它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被選入初三語文課本之中,就算在是當時不太明白其中更深層次的感情,讀起來也很容易被其魅力所征服。
這首詞就是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詞——
醉酒之後沉沉睡去,在夢境之中還在挑着油燈觀看手中的寶劍,夢裏我似乎又重新回到了當年戰鬥過的各個戰營,聽,那震耳發聵的號角之聲。
把烤好的牛肉分給一塊作戰的弟兄們吃,樂器演奏出豪放的戰鬥之曲,這是秋天時節我們在沙場上練兵呢!
那戰馬啊,跑得像的盧馬一樣飛快,弓箭出鞘就好像驚雷劈裂。我啊,一直以來們心中都想着為君主完成這收復失地的任務,在後世也留下一些值得傳頌的功績聲名,可惜啊,如今大業未成,我卻已經是白髮斑斑了。
要了解這首詩的意境,我們就需要了解辛棄疾。辛棄疾出生在北方,在他青少年時期,他從小胸懷大志,在青少年時期,便立志要恢復中原、報仇雪恨。
除此之外,因為辛棄疾從小就是在燕人統治下的北方成長起來的,因此在他的性格之中,多多少少沾染了一些燕趙騎士的那種俠義之氣,而沒有被傳統循規蹈矩的文化所限制,這些都為他以後的選擇和詩風奠定了基礎。
這首詞是辛棄疾在閒暇之餘寫給好朋友陳亮的,辛棄疾和陳亮都是當時南宋有名氣的詩人,而且他們有共同的志向,都從心底裏堅決主張抵抗金人,收復中原,也因為這些共同特點,讓他們成了很好的朋友。
在寫這首詞時,辛棄疾已經辭了官職住在江西上饒村,但是整首詞字裏行間殺敵立功、統一祖國、壯志未酬的志向還是一覽無餘。
我們都知道,文章有文眼,詞也有詞眼的,那邊是這首詞最核心最重要的字詞。顯然,在這首詞中,最能表情達意的便是“壯”這個字了,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
第一,這個“壯”字,寫出了曾經點兵出征、衝鋒陷陣的壯觀激烈場面,第二,寫出了詞人想要統一國家、留名青史的雄心壯志,第三,這個“壯”更是一種悲壯。
在最後一句中,“壯”和“悲”便是一種現實和理想的對比和反差,心中有無限豪情,卻來不及去實施,那時作為一個“軍人”最大的遺憾和無奈。
在這首詩中,詞人從夢境入手,回憶當年的激烈場面,最後又迴歸現實,寫出自己心中的無奈,尤其是在最後一句“可憐白髮生”寫進了無數人的心中,很輕易地便把人帶入了這種不甘心的悲情之中。
辛棄疾何以發出這樣的感嘆,正是因為他的畢生精力全部在於收復失地、同一國家,就連夢中也惦記着戰場,但是由於當時朝廷的種種原因,導致他自己空有此心,卻無法實現夢想,這種“報國欲死無戰場”的悲涼便是讓他最最無奈的事情了。
這首詩是辛棄疾諸多愛國詩篇中的一首,即是贈好友,也是對自己心中志向的表露。
和古代很多愛國志士一樣,相信在今天也是如此,只有真正的穿上那身綠軍裝,真正的在軍營生活過,大抵才更加懂得作為一名軍人心中的熾熱。這份熱忱和曾經的壯志,更會是一生滿意磨滅的記憶。
(本文完)